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
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
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
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
接以青瓦屋,承之白沙台。
朝昏有风月,燥湿无尘泥。
疏韵秋槭槭,凉阴夏凄凄。
春深微雨夕,满叶珠蓑蓑。
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
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
去年买此宅,多为人所咍。
一家二十口,移转就松来。
移来有何得,但得烦襟开。
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
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
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
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
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
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
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
接以青瓦屋,承之白沙台。
朝昏有风月,燥湿无尘泥。
疏韵秋槭槭,凉阴夏凄凄。
春深微雨夕,满叶珠蓑蓑。
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
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
去年买此宅,多为人所咍。
一家二十口,移转就松来。
移来有何得,但得烦襟开。
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
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
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庭院风光图景,通过对庭院中十棵松树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生活情趣的体验。诗中的“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直接描写了庭院中央有十棵松树,它们高低不一,各自独立,却又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诗人进一步刻画了这些松树的形态,既有高达三丈的巨树,也有只有十尺高的小树,它们各自展示着自己的姿态,而这种自然而然的生长状态正好反映出大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
“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这句话表明这些松树似乎是自然生长,不是由人工种植。紧接着,“接以青瓦屋,承之白沙台”,诗中描述了庭院中的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青瓦屋顶和白沙台阶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宁静雅致的画面。
“朝昏有风月,燥湿无尘泥。疏韵秋槭槭,凉阴夏凄凄”,这些句子通过对四季景象的描写,强调了庭院中自然环境的美好和变化万千,无论是清晨的微风细雨,还是午夜的明月高悬,都能在这里找到宁静与诗意。
接下来的几句,“春深微雨夕,满叶珠蓑蓑。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则进一步描绘了季节变换中松树的不同姿态,从春日细雨中滴落的露珠到冬日积雪下沉重的枝桠,都显示出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
“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诗人赞叹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而这些松树在无数的植物中脱颖而出,它们不仅是庭院的点缀,更是诗人的心灵寄托。
“去年买此宅,多为人所咍。一家二十口,移转就松来”,诗人回忆起一年前购买了这座宅邸,当时许多人对此感到惊讶。而如今,这里成为了他一家二十口人的安身立命之地。
“移来有何得,但得烦襟开。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诗人感慨于此宅的得来,不仅解除了生活上的忧虑,更在精神上获得了满足。他认为不一定非要结交高贵或才华横溢的人士,这份宁静与自然的陪伴,就是最好的友谊。
最后,“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诗人自嘲自己仍是个普通的世俗之人,虽然身着官服却不得不随波逐流于尘世之中。他没有成为那样的“松主”(隐居者),而是时常感到内心的忧虑和愧疚。
这首诗通过对庭院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生活情趣以及精神寄托的深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