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三代器,宝之金玉重。
考制谓尊彝,求形类瓶瓮。
文款隐斑驳,光润岂磨砻。
所嗟去古远,未足适时用。
什袭虽珍藏,弃置相伯仲。
纵有好奇者,相看为玩弄。
客有三代器,宝之金玉重。
考制谓尊彝,求形类瓶瓮。
文款隐斑驳,光润岂磨砻。
所嗟去古远,未足适时用。
什袭虽珍藏,弃置相伯仲。
纵有好奇者,相看为玩弄。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绂创作,名为《杂诗》。诗中描绘了一位收藏家珍视三代古器,将其比作金玉之宝,并详细描述了这些古器的形态、纹饰与光泽。然而,诗人感叹这些古器虽珍贵,却因年代久远而难以适应时下的使用需求。最后,他表达了即使有人对这些古器感到好奇,也只是将其作为玩物看待的无奈。
通过这首诗,王绂不仅展现了他对古代文物的深刻理解和欣赏,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地位和价值的思考。诗中的对比手法,如将古器的珍贵与实用性、珍藏与被忽视进行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同时,诗的语言流畅自然,形象生动,使得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古器的魅力以及诗人对其命运的感慨。
一峰叠三洞,乃似弘景楼。
下洞初俯入,藓室寒飕飕。
中洞忽跃出,有径通玄幽。
豁然崖谷判,万态谁鑴锼。
或如植宝幢,或如缀珠旒。
或如鲲鲸飞,或如龙麟游。
石桥状天台,木栈疑蜀州。
稍憩大士岩,遂经羽人丘。
力穷至上洞,身载云气浮。
未毕山水缘,勉为尘世留。
平生避地心,兹焉宜菟裘。
长斧樵青壁,短蓑耘绿畴。
独恨汲路远,溪涧皆背流。
会当逢异人,卓锡成灵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