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峰叠三洞,乃似弘景楼。
下洞初俯入,藓室寒飕飕。
中洞忽跃出,有径通玄幽。
豁然崖谷判,万态谁鑴锼。
或如植宝幢,或如缀珠旒。
或如鲲鲸飞,或如龙麟游。
石桥状天台,木栈疑蜀州。
稍憩大士岩,遂经羽人丘。
力穷至上洞,身载云气浮。
未毕山水缘,勉为尘世留。
平生避地心,兹焉宜菟裘。
长斧樵青壁,短蓑耘绿畴。
独恨汲路远,溪涧皆背流。
会当逢异人,卓锡成灵湫。
一峰叠三洞,乃似弘景楼。
下洞初俯入,藓室寒飕飕。
中洞忽跃出,有径通玄幽。
豁然崖谷判,万态谁鑴锼。
或如植宝幢,或如缀珠旒。
或如鲲鲸飞,或如龙麟游。
石桥状天台,木栈疑蜀州。
稍憩大士岩,遂经羽人丘。
力穷至上洞,身载云气浮。
未毕山水缘,勉为尘世留。
平生避地心,兹焉宜菟裘。
长斧樵青壁,短蓑耘绿畴。
独恨汲路远,溪涧皆背流。
会当逢异人,卓锡成灵湫。
此诗描绘了一处仙境般的自然风光,通过对洞穴、岩石、桥梁等景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和无限向往。首句“一峰叠三洞,乃似弘景楼”即设定了这是一处奇特壮观的地方,类似于传说中的仙境。
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和拟人手法,如“或如植宝幢,或如缀珠旒。或如鲲鲸飞,或如龙麟游。”这些描写赋予景物以生命力,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起来,增强了诗的想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在结构上,诗人巧妙地将山洞、桥梁、岩石等自然元素与自己的行动(如“下洞初俯入”、“中洞忽跃出”)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种亲密互动的关系,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最后几句“力穷至上洞,身载云气浮。未毕山水缘,勉为尘世留。”则表明诗人虽有追求仙境的愿望,但终究是出于对现实世界的留恋和不舍。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一种矛盾与冲突。
总体而言,此诗语言丰富,意象鲜活,情感真挚,是一篇高水平的山水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