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
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
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
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
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名为《七夕二首·其一》。诗中通过精美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描绘了七夕良辰的情景,以及诗人对传说中牵牛织女故事的独特感受。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 这两句开篇便展现了一幅奇异的画面。河鼓是一种古代用于天文观测的仪器,其灵旗可能象征着神秘的信号或预兆。而嫦娥,则是中国传说中的月宫女神,她破碎的镜子斜放着光芒,仿佛在诉说着某种超自然的信息。
"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这两句诗中,天空如同一幅巨大的画布,而星辰则像是在缓慢地旋转,如同古代天文学中的黄道十二宫,斗柄在夜空中移动,宛若驾驶着一辆无形的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完成了宏伟工程后的静谧景象,"机罢"指的是工程结束后机械装置停止运作,而"安石"则喻示着稳固无动的状态;"桥成"则是指那座桥梁已经完工,不再有任何障碍。
最后两句"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这里的"观津女"很可能是对牛郎织女故事中织女的一种美称,她站在天河边上,遥望着那无法触及的云端,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段传说中的无奈和深情。
整首诗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想象,将七夕这一传统节日与古代天文观测相结合,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