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炊出避寇,中夜尚伤弓。
赤地眠枯秸,青天入短篷。
可怜穷白叟,所至聚黄童。
老耳虽多聩,时闻话相公。
晨炊出避寇,中夜尚伤弓。
赤地眠枯秸,青天入短篷。
可怜穷白叟,所至聚黄童。
老耳虽多聩,时闻话相公。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一位贫穷老人的生活情景。首句"晨炊出避寇",写出了老人为了躲避敌寇,清晨就匆忙准备炊事出门的艰辛。"中夜尚伤弓",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持续和老人内心的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心有余悸。
"赤地眠枯秸",形象地描绘了老人在荒芜之地只能以枯草为床的困苦,生活物资匮乏。"青天入短篷",则写出老人在简陋的篷车下过夜,仰望星空,更显凄凉。
"可怜穷白叟",直接表达了对老人境遇的同情,"所至聚黄童",描述老人沿途聚集一群孩童,可能是为了寻求庇护或教育他们,显示出老人的责任感和慈祥。
最后两句"老耳虽多聩,时闻话相公",写老人虽然听力衰退,但仍然能听到孩子们谈论"相公"(可能指官员或领导者),暗含对社会安宁的期盼,希望有人能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乱年代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对和平与公正的渴望。
怪石岑崟当路,幽篁深不见天。
此路若逢醉客,应在万仞峰前。
江夏无双乃吾宗,同舍颇似王安丰。
能浇茗碗湔祓我,风袂欲挹浮丘翁。
吾宗落笔赏幽事,秋月下照澄江空。
家山鹰爪是小草,敢与好赐云龙同。
不嫌水厄幸来辱,寒泉汤鼎听松风,夜堂朱墨小灯笼。
惜无纤纤来捧碗,惟倚新诗可传本。
饥欲食首山薇,渴欲饮颍川水。
嘉禾令尹清如冰,寄我南山石上耳。
筠笼动浮烟雨姿,瀹汤磨沙光陆离。
竹萌粉饵相发挥,芥姜作辛和味宜。
公庭退食饱下箸,杞菊避席遗萍齑。
雁门天花不复忆,况乃桑鹅与楮鸡。
小人藜羹亦易足,嘉蔬遣饷荷眷私。
吾闻石耳之生常在苍崖之绝壁,苔衣石腴风日炙。
扪萝挽葛采万仞,仄足委骨豺虎宅。
佩刀买犊剑买牛,作民父母今得职。
闵仲叔不以口腹累安邑,我其敢用鲑菜烦嘉禾。
愿公不复甘此鼎,免使射利登嵯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