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谓钟期少,相逢故太常。
穷途俱落魄,夙昔奉君王。
调入巴云远,音同淮水长。
雍门千古恨,倾耳泪沾裳。
莫谓钟期少,相逢故太常。
穷途俱落魄,夙昔奉君王。
调入巴云远,音同淮水长。
雍门千古恨,倾耳泪沾裳。
这首清代董俞的诗《和王南州听杨太常弹琴诗(其一)》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听琴的场景,同时也寓含了深厚的情感。首句“莫谓钟期少”,借用古代知音钟子期与俞伯牙的典故,暗示弹奏者技艺高超,犹如罕见的音乐知己。次句“相逢故太常”则点明弹琴者身份为太常,地位尊贵,与听者之间的相遇显得尤为珍贵。
“穷途俱落魄”表达了诗人与杨太常在人生失意时的共鸣,即使处境艰难,也能从对方的琴声中找到慰藉。“夙昔奉君王”则追忆他们昔日侍奉君主的时光,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接下来的两句“调入巴云远,音同淮水长”,通过比喻,形容琴音悠扬深远,如同巴蜀的云雾和淮河的流水,给人以辽阔而深沉的感受。
最后两句“雍门千古恨,倾耳泪沾裳”直抒胸臆,借雍门之典故,表达出对历史悲剧的感慨,以及聆听琴音时的深深感动,以至于泪水涟涟,浸湿衣裳。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听琴人与演奏者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共同的人生经历。
燕山雪花大如掌,沙碛琼瑶深一丈。
万里寒云鸟不飞,驱车北渡河冰上。
岂识山阴有剡溪,白月堕水风吹衣。
子猷忽尔清兴发,夜半乘舟访戴逵。
此时此兴良不恶,一幅生绡亦奇作。
争似苏卿秉节旄,千年图在麒麟阁。
刘侯襄阳人,自言襄阳好。
樵居卜隐岘山阳,汉水一江流浩浩。
朝汲江上水,暮樵山中云。
拂石坐垂钓,读书行负薪。
笑杀风流晋山简,习家池头意萧散。
小儿拍手唱铜鞮,马上归来不知晚。
更忆羊公堕泪碑,英雄一代令人思。
鸣笳叠鼓白日动,千载以来如见之。
汉江之水蒲萄绿,日暮行歌大堤曲。
大堤女儿花满头,把臂蹋歌歌不足。
宦辙东西十五年,前程如此隔三千。
夜来梦逐南风去,直到庞公旧宅前。
石田可耕山可屋,瑶草金芝满丹谷。
功成它日赋归来,我亦相从学樵牧。
皇风布清穆,四海臻泰和。
故家有乔木,生意钟近柯。
朝擢艺苑秀,暮涉文渊波。
六籍既淹贯,百氏仍爬罗。
涵蓄渺无涯,蜚声应鸣珂。
超然谢荣名,端居阅羲娥。
处静恒自足,乐道匪有他。
由来重交谊,许我常相过。
明月照长干,怀人发浩歌。
几回清夜阑,梦绕秦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