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倚长城,论犁庭扫穴之功,廿载前尽洗蛮烟,怅望石头怀谢傅;
一官临大海,正内修外攘之候,五部州互相蚕食,那堪江左失夷吾。
半壁倚长城,论犁庭扫穴之功,廿载前尽洗蛮烟,怅望石头怀谢傅;
一官临大海,正内修外攘之候,五部州互相蚕食,那堪江左失夷吾。
此挽联以精炼之语,高度概括了曾国荃的一生功绩与遗憾。上联“半壁倚长城”形象地描绘了曾国荃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作为湘军领袖,力挽狂澜,保卫大清半壁江山的英勇事迹。“论犁庭扫穴之功”,则赞扬其对平定叛乱、恢复秩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廿载前尽洗蛮烟”,进一步强调了曾国荃在平定叛乱过程中的卓越成就,将时间跨度拉长至二十年,凸显其功勋卓著。“怅望石头怀谢傅”,借用典故,表达了对曾国荃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暗含了对曾国藩(字伯安,号涤生,人称谢傅)的怀念,暗示了曾国荃未能得到伯父的更多指导与支持。
下联“一官临大海”则描述了曾国荃晚年官居高位,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他需要处理复杂的政务,既要维护国家内部的稳定,又要抵御外部的威胁。“正内修外攘之候”,点明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曾国荃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五部州互相蚕食”,形象地描绘了地方势力之间的争斗,暗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那堪江左失夷吾”,借用典故,表达了对曾国荃未能在晚年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深深遗憾,同时也寄托了对能像东晋名相谢安那样,能够稳定局势、扭转乾坤的人物的期待。
整体而言,此挽联不仅高度评价了曾国荃的历史功绩,也深刻揭示了其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表达了对这位晚清名臣的深切缅怀与敬仰。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