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见于绝辔之野,称伐闻于丹水之征。
信义俱存乃先忘食,五材并用谁能去兵。
虽圣人之大宝曰位,实天地之大德曰生。
泾渭同流清浊异能,琴瑟并御雅郑殊声。
扰扰烝人声教不一,茫茫禹迹车轨未并。
志在四海而尚恭俭,心包宇宙而无骄盈。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义而无立勤则无成。
恻隐其心训以慈惠,流宥其过哀矜典刑。
止戈见于绝辔之野,称伐闻于丹水之征。
信义俱存乃先忘食,五材并用谁能去兵。
虽圣人之大宝曰位,实天地之大德曰生。
泾渭同流清浊异能,琴瑟并御雅郑殊声。
扰扰烝人声教不一,茫茫禹迹车轨未并。
志在四海而尚恭俭,心包宇宙而无骄盈。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义而无立勤则无成。
恻隐其心训以慈惠,流宥其过哀矜典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理想的君主或领导者,如何以德治国,以和为贵,终止战乱,实现天下太平的景象。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如“止戈见于绝辔之野”、“称伐闻于丹水之征”,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在“信义俱存乃先忘食,五材并用谁能去兵”的两句中,诗人强调了信任与正义的重要性,它们是解决争端、减少战争的手段。而“实天地之大德曰生”则进一步强调了生命和存在的价值,是自然法则所重视的。
接下来的“泾渭同流清浊异能,琴瑟并御雅郑殊声”展示了诗人对于不同事物、声音和音乐风格都给予肯定和欣赏的态度,反映出一种包容与和谐的哲学。
在“扰扰烝人声教不一,茫茫禹迹车轨未并”中,诗人批评了社会上的混乱和声音的杂乱,以及教育和指导上的不统一。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统一、秩序和正确引导的渴望。
“志在四海而尚恭俭,心包宇宙而无骄盈”表达了诗人的胸怀和理想,他渴望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四方,但仍保持谦逊和不骄不躁。同时,他的心灵广大,没有任何自满的情绪。
最后,“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义而无立勤则无成”强调了言论必须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而“恻隐其心训以慈惠,流宥其过哀矜典刑”则展示了一种宽容和怜悯的态度,主张以仁慈来教育人们,以悲天悯人之心来处理过错。
整首诗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对于理想政治状态的追求,以及他们对于社会和谐、个人修养和道德完善的思考。
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
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
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
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
数掩槿篱围夕照,一间茅舍背阴崖。
吾生扰扰实无乐,人事悠悠那可谐。
忧患向来侵绿鬓,登临此日费青鞋。
京华旧友凋零尽,野老逢迎一散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