牂牁之江千里来,羚羊峡口一线开。
长波鼓荡气不泄,沙边吼怒成风雷。
五月六月西潦至,端州古城昼常闭。
即今水落洲渚高,急流尚作奔扬势。
谁飞杰构临江隈,下有孤石名嵩台。
崇基峥嵘山岳立,古榕诘屈蛟螭回。
百道文窗浮木末,四楼角立何轩豁。
曲阁周流复道长,高廊四注空阶阔。
犹忆登楼发尚髫,楼前亲见海龙朝。
万乘旌旗屯北郭,千官车马聚寒潮。
二十年来重系舸,泪滴阑干独愁我。
白云飞尽苍梧深,满目寒山日西堕。
牂牁之江千里来,羚羊峡口一线开。
长波鼓荡气不泄,沙边吼怒成风雷。
五月六月西潦至,端州古城昼常闭。
即今水落洲渚高,急流尚作奔扬势。
谁飞杰构临江隈,下有孤石名嵩台。
崇基峥嵘山岳立,古榕诘屈蛟螭回。
百道文窗浮木末,四楼角立何轩豁。
曲阁周流复道长,高廊四注空阶阔。
犹忆登楼发尚髫,楼前亲见海龙朝。
万乘旌旗屯北郭,千官车马聚寒潮。
二十年来重系舸,泪滴阑干独愁我。
白云飞尽苍梧深,满目寒山日西堕。
这首诗描绘了端州阅江楼的壮丽景象与历史变迁,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自然之美。
首句“牂牁之江千里来,羚羊峡口一线开”,以牂牁江的浩渺与羚羊峡的狭窄对比,展现了江水的磅礴气势。接着“长波鼓荡气不泄,沙边吼怒成风雷”两句,通过波浪的鼓荡和沙岸的吼声,生动地描绘了江面的动态美,仿佛能听到风雷般的轰鸣。
“五月六月西潦至,端州古城昼常闭”描述了洪水季节的到来,使得端州古城在白天也常常关闭,突出了自然力量的强大。而“即今水落洲渚高,急流尚作奔扬势”则展示了洪水退去后,江水依然保持其奔腾之势,展现了水的坚韧与活力。
接下来,“谁飞杰构临江隈,下有孤石名嵩台”两句,转向对阅江楼的描写,点出其位置于江边,下方有名为嵩台的孤石。随后,“崇基峥嵘山岳立,古榕诘屈蛟螭回”描绘了阅江楼的雄伟与周围环境的生动,山岳般的基座,弯曲的古榕树仿佛蛟龙盘绕。
“百道文窗浮木末,四楼角立何轩豁”表现了楼内结构的复杂与开阔,百道文窗映照着树木的顶端,四角的高楼显得格外宽敞明亮。最后,“曲阁周流复道长,高廊四注空阶阔”进一步描绘了楼内的空间布局,曲折的走廊、复式的通道以及宽阔的高廊,展现了建筑的精巧与宏伟。
“犹忆登楼发尚髫,楼前亲见海龙朝。万乘旌旗屯北郭,千官车马聚寒潮”回忆了作者年轻时登楼的情景,以及楼前壮观的景象,那时皇帝的仪仗队驻扎在北郭,官员们的车辆聚集在寒冷的潮水中。这不仅体现了阅江楼的历史地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
“二十年来重系舸,泪滴阑干独愁我”表达了作者二十年后再次回到这里的心情,泪水滑落在栏杆上,独自一人感到忧愁。这既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白云飞尽苍梧深,满目寒山日西堕”以白云散尽、苍梧深远、满眼寒山、夕阳西下的景象,收束全诗,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悲凉的氛围,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端州阅江楼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历史文化的深厚,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的佳作。
岷山远夹双江流,奇秀直到江阳收。
岂无扁舟溯江上,凌云载酒思一游。
治平寺中塔铃语,风雨夜合南山头。
闭门一月病难出,更有人事催归舟。
思奇好异要有数,天不假汝空强求。
吾生去留缘作主,不必水有蛟龙山有虎。
故园得归姑早归,莫恋寒镫卧秋雨。
舟人鸣钲呼晓发,汉嘉西望重云结。
空江濛濛鸡一鸣,好在峨眉半轮月。
平生雅识看山趣,十丈红尘苦缚住。
峨眉山下宦经年,未到峨眉最高处。
朅来仍走眉州道,山容如旧人容老。
山神怜我梦魂劳,特开一角浮云晓。
初如旭日悬层光,金轮五色阳乌翔。
继疑蜃气现楼阁,玉女面面开晴窗。
我欲从之朝帝阙,天门轶荡群仙揖。
左驾青虬石凤皇,半途横被罡风折。
纱縠溪流纱觳纹,苏家故宅今犹存。
独惜坡公富笠屐,黄州雨雪登州云。
判杭知颍琼儋谪,海外犹留鸿爪迹。
咫尺家山竟未登,千古峨眉笑岑寂。
乃知山水平生缘,一游一览非偶然。
公如魂魄犹恋此,与公芒鞋竹杖跻其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