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清北风厉,日落乱鸦栖。
望远影如叠,听长声渐低。
月中惊不定,城上暗仍啼。
出处乘朝夕,应无失旦迷。
天清北风厉,日落乱鸦栖。
望远影如叠,听长声渐低。
月中惊不定,城上暗仍啼。
出处乘朝夕,应无失旦迷。
这首诗描绘了寒鸦在寒冷冬日黄昏时分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营造出一种深沉而略带凄凉的氛围。
首句“天清北风厉”点明了环境背景,清朗的天空下,北风凛冽,为整个画面定下了冷峻的基调。接着,“日落乱鸦栖”描绘了太阳西下,乌鸦归巢的情景,乌鸦的活动与日落形成了鲜明对比,增添了时间流逝的意味。
“望远影如叠”一句,通过视觉感受,将远处乌鸦的身影比作重叠的影像,既表现了乌鸦数量之多,也暗示了空间的深远。紧接着,“听长声渐低”则从听觉角度出发,描述了乌鸦叫声由高亢到逐渐减弱的过程,仿佛是在诉说着一天的结束和夜晚的来临。
“月中惊不定”和“城上暗仍啼”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乌鸦的形象。月光下的乌鸦显得更加不安,它们在城墙上哀鸣,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或是对即将到来的夜晚感到忧虑。这种不安的情绪,不仅体现在乌鸦身上,也投射到了读者的心中,引发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感。
最后,“出处乘朝夕,应无失旦迷”表达了乌鸦无论何时何地,都遵循着自然规律,顺应着昼夜更替,没有迷失方向的意思。这不仅是对乌鸦行为的赞美,也是对自然界秩序的颂扬,以及对生活规律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寒鸦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韧性,同时也蕴含了对时间流逝、生命意义的哲思。
不因灯火有元宵,彊把时光慰寂寥。
十四年来无此兴,三更踏月过河桥。
九衢中,杯逐马,带随车。问谁解、爱惜琼华。
何如竹外,静听窣窣蟹行沙。
自怜是,海山头,种玉人家。
纷如斗,娇如舞,才整整,又斜斜。要图画,还我渔蓑。
冻吟应笑,羔儿无分谩煎茶。
起来极目,向弥茫、数尽归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