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家真大隐,亭圃枕城闉。
谈树能留客,飞鸥不畏人。
白云仙岭曙,脩竹禊堂春。
溪远寻难尽,林幽趣旋新。
爱山仍作屐,裁縠便为巾。
僧赴禺中饭,樵归落照邻。
宅成翻忝相,里旧况依仁。
千骑过从数,连章刻翠珉。
外家真大隐,亭圃枕城闉。
谈树能留客,飞鸥不畏人。
白云仙岭曙,脩竹禊堂春。
溪远寻难尽,林幽趣旋新。
爱山仍作屐,裁縠便为巾。
僧赴禺中饭,樵归落照邻。
宅成翻忝相,里旧况依仁。
千骑过从数,连章刻翠珉。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山林之中,隐逸者所居的景象。开篇“外家真大隐,亭圃枕城闉”表明住宅位于深远的乡间,园圃紧邻古城废墟,环境宁静而又不失野趣。
接下来,“谈树能留客,飞鸥不畏人”生动地展现了自然景物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情景。树木如同老朋友般温婉相待,而飞翔的鸟儿也不再惧怕人类,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本真的乐土。
“白云仙岭曙,脩竹禊堂春”则描绘了清晨时分,白云缥缈的仙境,以及清新可人的寺庙之中,细雨润物的春意。诗人通过这些景象传达了一种超凡脱俗、与自然合一的生活理念。
“溪远寻难尽,林幽趣旋新”表明诗人对于这片山水的喜爱和向往,即使溪流曲折漫长,也乐于探索其中的每一个角落;而深邃的森林则不断地带给他新的乐趣。
“爱山仍作屐,裁縠便为巾”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适应,即使是山野中的简单生活,也能找到乐趣。从事农耕,用竹叶编织成履;将布匹裁剪后制成头巾,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给自足、与土地紧密联系的生活态度。
“僧赴禺中饭,樵归落照邻”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僧侣前往寺庙用餐,而樵夫则在日落时分返回家园,邻里间相互依存,共同享受着这片宁静的田园生活。
“宅成翻忝相,里旧况依仁”表明当住宅建成后,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而村庄里的老百姓仍然保持着对传统美德的尊崇和维护。
最后,“千骑过从数,连章刻翠珉”则通过对过去历史事件的回忆,增添了一种时光流转、历史沧桑的情感。诗人提到千骑兵马如同流水般穿梭而过,以及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文章诗词被镌刻在翠绿色的石碑上,这些都让人不禁思考时间的深度和历史的沉重。
整首诗通过对山林隐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田园生活和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