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解雕虫世所轻,丈夫肯自壅情灵。
宁从赵晔探诗细,不向王充索论衡。
俗问萧疏难竟绝,清谈历落故无成。
将歌小已吾谁怨,累牍何妨月露形。
亦解雕虫世所轻,丈夫肯自壅情灵。
宁从赵晔探诗细,不向王充索论衡。
俗问萧疏难竟绝,清谈历落故无成。
将歌小已吾谁怨,累牍何妨月露形。
这首明代诗人于鉴之的《杂感十首(其十)》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和对世俗观念的超越。首句“亦解雕虫世所轻”表明作者虽然擅长雕琢文字(这里指诗歌),但并不满足于被世人轻易忽视的雕虫小技。他强调自我表达的重要性,不愿压抑情感:“丈夫肯自壅情灵”。
接下来两句“宁从赵晔探诗细,不向王充索论衡”,诗人表示宁愿像赵晔那样深入探究诗歌的细微之处,也不愿像王充那样追求繁琐的理论争论。这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精深的理解。
“俗问萧疏难竟绝”一句,暗示了诗人面对世俗的质疑和疏离,但他并不轻易妥协,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清谈历落故无成”则表达了他对于空谈无果的清醒认识,认为只有实际行动才能有所建树。
最后两句“将歌小已吾谁怨,累牍何妨月露形”,诗人表示即使自己的诗歌可能不被大众广泛接受,他也愿意真实地表达自我,不拘泥于形式,让作品如月露般自然流露。
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以及在世俗压力下坚守自我风格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