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合住山老,胡为复有今。
此行难自问,何况是知音。
物外得无累,稠中见素心。
悠悠岐路意,沧海未为深。
只合住山老,胡为复有今。
此行难自问,何况是知音。
物外得无累,稠中见素心。
悠悠岐路意,沧海未为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世界的无奈。首句“只合住山老”,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渴望,认为这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然而,“胡为复有今”一句转折,透露出诗人现实中难以摆脱世俗束缚的无奈,似乎在感叹为何自己无法实现这一理想。
接着,“此行难自问,何况是知音”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矛盾感。诗人意识到,即使是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也难以自我审视,更何况寻找能够理解自己心境的知音。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困惑。
后两句“物外得无累,稠中见素心”则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状态的憧憬。在远离尘世的环境中,心灵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与纯净,无需被世俗的纷扰所累。然而,“稠中见素心”中的“稠”字,又暗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复杂人际关系的洞察,以及在其中保持本真之心的不易。
最后,“悠悠岐路意,沧海未为深”以辽阔的海洋比喻人生的道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深思和对未知的敬畏。尽管面对众多的选择和挑战,诗人依然保持着对生活深沉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困境的挣扎,以及在复杂世界中保持自我纯净的追求。
冬冬叩门惊坐起,一札传来香雾泚。
乃是钱郎贻我书,古桧忽从庭下徙。
虬枝铁干不似人间来,柏叶松身何足拟。
君言尔有凉月台,移傍朱阑故可喜。
又言吾家童子不好事,坐见苍髯委蝼蚁。
捧缄抚桧三叹息,我知君意不止此。
君何不贻我一树花,花随风雨三更死。
又何不贻我一束书,恨杀人情薄于纸。
古桧亭亭傲岁寒,沈郎不受人怜应似尔。
感君此意宁可辞,著意护持推小史。
日高不厌置苔阶,寒来莫更添梅水。
他年老作博望槎,往问支机我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