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小名为驳,临河体实轻。
扪滩鱼贯上,放溜雁行行。
云气仙山静,风声远树鸣。
时和春又暮,旷览可娱情。
舟小名为驳,临河体实轻。
扪滩鱼贯上,放溜雁行行。
云气仙山静,风声远树鸣。
时和春又暮,旷览可娱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舟行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驳船在河流中航行的动态美。首句“舟小名为驳,临河体实轻”以简洁的语言点明了船只的特征——虽小却承载着实际的重量,临水而行,轻盈地穿梭于水面。接下来,“扪滩鱼贯上,放溜雁行行”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驳船在河滩上的航行比作鱼群有序地游动,以及在水流中顺流而下时如同雁阵般整齐划一,形象地展示了驳船在不同环境下的航行状态。
“云气仙山静,风声远树鸣”则转向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云雾缭绕的山峦显得宁静而神秘,远处的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悦耳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最后,“时和春又暮,旷览可娱情”总结了整个场景,表达了在和谐的时节,面对即将结束的春天,人们可以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景色,从中获得愉悦与情感的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驳船航行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情趣的追求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算人间惟有,艳色清才,自古难修。
修到鸳鸯命,怕书生薄福,欢不胜愁。
惆怅水云楼事,一梦堕扬州。
恰网得西施,水精帘下,暖抱箜篌。
秋雨相如病,莫白头吟罢,沟水西流。
幸不随流水,问琅琊情死,著甚来由。
从此青山埋玉,锦树一林秋。
赚燕子归来,重帘不卷关盼楼。
风里杨花,轻薄性,银烛高烧心热。
香饵悬钩,鱼不轻吞,辜负钓儿虚设。
桑蚕到老丝长绊,针刺眼、泪流成血。
思量起,拈枝花朵,果儿难结。海样情深忍撇。
似梦里相逢,不胜欢悦。
出水双莲,摘取一枝,可惜并头分折。
猛增期满会娥,谁知是、初生新月。
折翼鸟,甚是于飞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