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全文
唐 / 杜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0)
注释
满目:视野。
飞明镜:明亮如镜的水面。
归心:思乡之心。
折:折断。
大刀:比喻强烈的思乡之情。
转蓬:随风飘荡的蓬草。
地远:远方。
攀桂:抬头看桂树。
天高:天空高远。
水路:水上的道路。
疑霜雪:疑似霜雪覆盖。
林栖:栖息在树林中。
羽毛:鸟类的羽毛。
瞻:注视。
白兔:指月亮。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最细小的毛,形容极细微的事物。
翻译
满眼望去都是明亮的镜子,思乡之情如同折断的大刀般锐利。
像随风飘荡的蓬草行走在远方,抬头仰望却只能看见高高的桂树。
水路仿佛覆盖着霜雪,树林中似乎能看到鸟类的羽毛。
此刻凝视那洁白的兔子,几乎能数清它的毫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丰富的自然景象和深远的思想情感。"满目飞明镜"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好像满眼都是清澈明净的镜子一般,展现出月亮的洁白无瑕。"归心折大刀"则暗示着一种内心的决绝和坚定,可能是对某种情感或欲望的一种割舍。

"转蓬行地远"一句,以蓬草比喻行走者的孤独与渺小,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远方的向往。"攀桂仰天高"则表现了诗人对知识和精神追求的渴望,攀援着高贵的桂树象征着对高处不止的追求。

"水路疑霜雪"一句,以水路上仿佛可以看到霜雪的景象,描绘出一种清冷而神秘的自然氛围。"林栖见羽毛"则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细微之物的观察和欣赏,即便是在树木间飞舞的鸟儿羽毛也不肯放过。

最后两句"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中,“白兔”指的是明亮的月亮,而“秋毫”则是形容月亮下的细微之物。诗人在欣赏这宁静而美丽的夜景时,竟然有种想要一一计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又异常珍贵的自然之细节的冲动。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月光下的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渴望,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于世界万物细微之处的深切关注和欣赏。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
朝代:唐   字:子美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生辰:712-770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猜你喜欢

试五墨五首·其四

齐峰何处是,似亦出柯山。

此是西山物,研磨双泪潸。

(0)

题北岩院

云岩乱石漱寒泉,通夕泉声到枕边。

宛似昔年严濑口,五更风雨宿溪船。

(0)

迓杨诚斋

江东使者行部归,信帆一只桨四枝。

昨夜水深泥三尺,系在谁家屋外篱。

我欲遣人问消息,个样船多人不识。

却有一事差可徵,隔船听得哦诗声。

(0)

答扬州刘原甫

少食苦不足,一官聊自谋。

为生晚更拙,怀禄尚迟留。

黾勉讵有补,强颜包众羞。

谓我古人风,知君以相优。

君实高世才,主恩正绸缪。

哿矣哀此民,华簪宁易投。

(0)

冲卿席上得作字

咨予乏时才,始愿乃丘壑。

强走十五年,朱颜已非昨。

低回大梁下,屡叹风沙恶。

所欣同舍郎,诱我文义博。

古声无慆淫,真味有淡泊。

追攀风月久,貌简非心略。

君恩忽推徙,所望颇乖错。

尚怜得经过,未比参辰各。

留连惜馀景,从子至日落。

明灯照亲友,环坐倾杯杓。

别离宽后悲,笑语尽今乐。

论诗知不如,兴至亦同作。

(0)

题朱郎中白都庄

萧洒桐庐守,沧洲寄一廛。

山光隔钓岸,江气杂炊烟。

藜杖听鸣橹,篮舆看种田。

明时须共理,此兴在他年。

(0)
诗词分类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诗人
谢薖 李希圣 柳永 林逋 李觏 朱彝尊 彭孙遹 萧纲 吴藻 陈邦彦 李流芳 皮日休 曹彦约 沈约 李峤 何绍基 周霆震 张舜民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