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涌青山动,桥横碧涧斜。
幽人无俗事,拄杖去看花。
云涌青山动,桥横碧涧斜。
幽人无俗事,拄杖去看花。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悠远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隐逸之趣。首句“云涌青山动”,以动态的云彩衬托静止的青山,营造出一种生动而又神秘的氛围。云的涌动仿佛赋予了青山生命,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与变化。
接着,“桥横碧涧斜”一句,将视线引向一条横跨碧绿山涧的桥梁,斜斜的姿态更添了几分柔美与和谐。碧涧与斜桥相映成趣,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隐居者生活的环境清幽雅致。
“幽人无俗事,拄杖去看花。”这两句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隐逸生活。这里的“幽人”指的是远离尘嚣、追求心灵宁静的隐士。他没有世俗的纷扰和束缚,手持拐杖,漫步于花间,享受着自然带来的美好与自由。这种简朴而纯粹的生活态度,是对传统隐逸文化的深情赞颂,也是对现代人追求内心平静的一种启示。
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诗人那份超脱尘世的淡泊心境。
茅庵潇洒,静无尘、独坐垂帘孤僻。
镇日闲闲清澹泊,别有恬然活计。
握固存真,心无杂念,忘我兼忘世。
玉婴神变,自然与道相契。
光明照耀十方,凝空灿灿,大阐非为细。
遍纳无极通造化,物物头头俱济。
掌握乾坤,完容法体,玉貌真清丽。
超凡出世,上朝三暻神帝。
无端梦醉西湖,杨花扑帐春云热。
朝来问讯,墙阴玉树,霏霏香屑。
粘竹如斑,点衣如唾,穿帘如蝶。
甚儿童惊怪,东风几日,消不尽、苍苔雪。
莫恨玉妃浑老,半面妆、风流仍绝。
多情应有,洛滨解佩,江中捐玦。
消得几番,荒烟疏雨,冷云残月。
倩何人、报与广平,渠不解心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