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韵八弟西园课经二首·其一》
《次韵八弟西园课经二首·其一》全文
宋 / 晁补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禾熟秋原静,高蝉尚远音。

半荒愁雨菊,独秀畏风林。

老觉田原好,慵疏里巷寻。

心知阿连胜,新向佛乘深。

(0)
注释
禾熟:稻谷成熟。
秋原:秋天的原野。
静:宁静。
高蝉:远处的蝉。
尚:还。
远音:稀疏的蝉鸣声。
半荒:半是荒芜。
愁雨:因雨而愁。
菊:菊花。
独秀:独自盛开。
畏风林:害怕风吹的树林。
老觉:老者觉得。
田原:田园。
好:美好。
慵疏:懒散疏离。
里巷:街巷。
心知:心里明白。
连胜:连续获胜。
新向:新近转向。
佛乘:佛教修行。
深:深入。
翻译
秋天稻谷熟透,田野宁静,远处蝉鸣声稀疏。
菊花在雨中凋零,显得孤独,树林在风中摇曳,更显畏惧。
年迈的人觉得田园生活最好,不愿再深入街巷寻找繁华。
内心深知阿胜的胜利,他已深深沉浸在佛法修行之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季田园的宁静景象,诗人通过对丰收的稻谷、稀疏的雨后菊花和孤独的秀美林木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一种淡泊而深沉的情感。"禾熟秋原静"一句,以秋收的场景渲染出宁静的氛围,"高蝉尚远音"则暗示了环境的清幽。颔联中,"半荒愁雨菊"表达了对雨后菊花凋零的淡淡哀愁,"独秀畏风林"则寓言了诗人自己在世事变迁中的孤独与谨慎。

诗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倾向于享受田园生活,不愿深入繁杂的市井寻找纷扰,"老觉田原好,慵疏里巷寻"流露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心知阿连胜,新向佛乘深"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他深知胜境在于内心,而非外在的追求,转向佛教修行,寻求精神的深度。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深眷恋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审美情趣。

作者介绍
晁补之

晁补之
朝代:宋   字:无咎   号:归来子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生辰: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猜你喜欢

寄怀少宰赵公

衣冠何地不蓬莱,大府晨趋百吏来。

拄笏云霞流十庙,浮查河汉接三台。

牛头寺古寻僧去,燕子矶寒送客回。

屈指盐梅飞诏下,调羹人在凤凰台。

(0)

为周元孚悼亡·其二

十幅鸾笺丽彩云,双飞龙剑惜离群。

哀伤奉倩倾城语,恸绝安仁祭墓文。

夜雨乍堪琴瑟断,春风长忆佩环闻。

天台咫尺谁携手,落尽桃花越水濆。

(0)

荅徐仁仲二首·其二

朱弦无分奏彤庭,浊酒犹堪话独醒。

历落雄心悬老骥,蹉跎愁鬓掷流萤。

江头地远滕王阁,湖上天开孺子亭。

纵是河东能邂逅,千秋能似太玄经。

(0)

病中王山人过访有赠

年来消渴未全除,曲巷时时长者车。

宝箓自探俞跗诀,金函长秘葛洪书。

茅飞白昼龙随杖,杏发青山虎守庐。

试事长桑三十日,上池仙液定何如。

(0)

题寄亭十四韵祝山人别号也

寂寞谈玄第,何人重起予。

云霞双草屩,宇宙一蘧庐。

供奉神游外,蒙庄物化馀。

踰垣时学段,悬榻间留徐。

绿绮孤琴奏,青缃四壁储。

那知金是谷,宁羡石为渠。

白雪流湘濑,清飙扇舞雩。

双林来梵释,六洞过樵渔。

芳草从滋蔓,飞花断扫除。

寻丘萦薜荔,尺水漾芙蕖。

甲子初周白,春秋正及蘧。

曲肱聊寤寐,容膝暂踟蹰。

大隐依泉石,中行在里闾。

吾将戒行辙,蚤晚赋归欤。

(0)

送沈纯甫司马还就李十八韵

祖帐燕城外,仙查潞水滨。

挂冠辞日月,投袂出风尘。

节槩虞翻亮,心期贺监真。

五湖深买宅,三辅剧埋轮。

磊落千言疏,嵯峨万折身。

罗浮云唤客,大庾雪迎人。

绝徼孤行戍,长途数问津。

鸿冥初返越,鷟举更游秦。

剑气双钩跃,炉香八座亲。

才高元诲忌,道直叹无邻。

勇退占贤达,遐思悟屈伸。

金台驰骏骨,玉陛盼龙鳞。

黄菊浮村艳,丹枫抱驿新。

暮岚藏岭树,秋色露江莼。

北斗名逾重,东山望未湮。

列营屯虎豹,飞阁耀麒麟。

赤舄应无棣,玄纁自有莘。

沉沉合宫夜,前席候经纶。

(0)
诗词分类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诗人
乔吉 萧观音 伍乔 窦光鼐 桓温 薛莹 虞羲 雍裕之 冯班 綦毋潜 周亮工 易祓 李贤 李文田 侯方域 蓝鼎元 江为 郑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