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钟梵寂,萝径上崔嵬。
意想不到处,峰峦忽尽开。
石床平落叶,古壁满荒苔。
更羡孤云逸,松颠自往来。
秋山钟梵寂,萝径上崔嵬。
意想不到处,峰峦忽尽开。
石床平落叶,古壁满荒苔。
更羡孤云逸,松颠自往来。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山中寺庙的宁静与神秘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莲花庵所在的山景刻画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感。
首句“秋山钟梵寂”,点明了时间(秋)和地点(山),以及环境(钟梵寂),即寺庙中的钟声与梵唱在寂静的山间回响,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萝径上崔嵬”描绘了一条覆盖着藤蔓的小径蜿蜒向上,通往山顶的庵寺,暗示了道路的崎岖与攀登的艰辛。
“意想不到处,峰峦忽尽开”两句,运用了转折和惊喜的手法,描述了在攀登途中,当人们以为已至尽头时,却意外地发现前方峰峦豁然开朗,仿佛大自然有意为访客揭示隐藏的美景。这种突然的转变,不仅增加了旅途的趣味性,也象征着心灵的顿悟与发现。
“石床平落叶,古壁满荒苔”则进一步展示了庵寺周围的自然景观。石床上铺满了落叶,古旧的墙壁上长满了荒芜的青苔,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丰富性,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
最后,“更羡孤云逸,松颠自往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孤云自在飘逸,松树顶端云雾缭绕,这种景象象征着心灵的解放与超越世俗的追求。整首诗通过描绘莲花庵及其周围环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清末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五日白一发,十日皱一肤。
人生冰雪容,终作靴纹粗。
今朝清镜中,已与昨日殊。
不忧须眉苍,但恐皮肉枯。
肉枯亦常理,所念非壮图。
有亲恩最深,抚养劳勤劬。
怜我幼失怙,爱我如掌珠。
斯恩未及报,不敢忘须臾。
书来得凶问,哀顿空号呼。
衣衾与棺敛,弗得亲走趋。
家山在万里,那能返故都。
树头哑哑啼,愧杀返哺乌。
有子初学言,行步要母扶。
已解索梨栗,未知识之无。
重在托宗祀,岂暇问贤愚。
弟妹皆漂零,远在天一隅。
仲氏久无信,梦中时友于。
艰难斥卤滨,何以保微躯。
计工当已还,母乃东归吴。
童仆各分飞,仅有赤脚奴。
竛竮苦肺疾,终夜声呜呜。
怜渠亦解事,剪伐供樵苏。
异乡骨肉远,赖此相支吾。
嗟我客梁楚,只身亦崎岖。
白昼畏豺虎,夜防狸与狐。
所赖筋力强,窜伏幸无虞。
今年觉衰倦,自怯行远途。
东风洞庭波,落日青草湖。
鱼龙来欺人,烟涛惨模糊。
兹晨过衡阳,霁景差可娱。
桃花白练带,春水绿菰蒲。
感此颜色妍,暂使忧心苏。
万事信有命,抚膺长叹吁。
《发衡州》【明·杨基】五日白一发,十日皱一肤。人生冰雪容,终作靴纹粗。今朝清镜中,已与昨日殊。不忧须眉苍,但恐皮肉枯。肉枯亦常理,所念非壮图。有亲恩最深,抚养劳勤劬。怜我幼失怙,爱我如掌珠。斯恩未及报,不敢忘须臾。书来得凶问,哀顿空号呼。衣衾与棺敛,弗得亲走趋。家山在万里,那能返故都。树头哑哑啼,愧杀返哺乌。有子初学言,行步要母扶。已解索梨栗,未知识之无。重在托宗祀,岂暇问贤愚。弟妹皆漂零,远在天一隅。仲氏久无信,梦中时友于。艰难斥卤滨,何以保微躯。计工当已还,母乃东归吴。童仆各分飞,仅有赤脚奴。竛竮苦肺疾,终夜声呜呜。怜渠亦解事,剪伐供樵苏。异乡骨肉远,赖此相支吾。嗟我客梁楚,只身亦崎岖。白昼畏豺虎,夜防狸与狐。所赖筋力强,窜伏幸无虞。今年觉衰倦,自怯行远途。东风洞庭波,落日青草湖。鱼龙来欺人,烟涛惨模糊。兹晨过衡阳,霁景差可娱。桃花白练带,春水绿菰蒲。感此颜色妍,暂使忧心苏。万事信有命,抚膺长叹吁。
https://shici.929r.com/shici/xvh5AZvI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