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同游子上河梁,也入宫门赋建章。
天宝承平京国暇,当时谁识郭汾阳。
也同游子上河梁,也入宫门赋建章。
天宝承平京国暇,当时谁识郭汾阳。
这首诗通过对比与反问,展现了对历史人物郭汾阳(即郭子仪)的深刻思考与敬仰之情。首句“也同游子上河梁”,以游子上河梁的比喻,暗示郭汾阳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如同游子般肩负重任,踏上艰险之路。接着,“也入宫门赋建章”则描绘了郭汾阳在宫廷中的角色,他不仅是一位英勇的将领,更是一位深谙政治策略的大臣,能够出入皇宫,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天宝承平京国暇”一句,提到了唐朝天宝年间国家的繁荣景象,强调了在这样的盛世背景下,郭汾阳的功绩显得尤为突出。然而,最后一句“当时谁识郭汾阳”提出了一个疑问,即在那个时代,是否有人真正认识到郭汾阳的伟大与贡献?这不仅是对历史认知的反思,也是对郭汾阳卓越成就的肯定,以及对后人未能充分认识其价值的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郭汾阳生平事迹的简要回顾和对其历史地位的探讨,表达了对这位杰出历史人物的崇高敬意,同时也引发了对历史评价标准和时代认知局限性的思考。
幽忧成简出,苦吟成心疾。
有诗不与人,聊自呕抑郁。
故人偶相从,借酒道契阔。
樊山忽入坐,真若山排闼。
感君已再顾,诣谢意久阙。
微雨花覆窗,小坐极可悦。
诘朝出新句,语妙多曲折。
形骸殊声气,疏者孰与密?
庶为知者道,流俗莫强聒。
春归益闭户,刻意还阁笔。
贤者必自爱,恶能随世波。
乘兴恣所之,投闲非蹉跎。
侍郎忽挂冠,不受岁月磨。
掉臂山水间,时来听清歌。
胸中定何物,触天峰峨峨。
诗词亦间作,绝世殊臼科。
时人急禄仕,未必师孟轲。
终老长囚拘,所得竟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