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行皆有为,师去是闲游。
野望携金策,禅栖寄石楼。
山深松翠冷,潭静菊花秋。
几处题青壁,袈裟溅瀑流。
客行皆有为,师去是闲游。
野望携金策,禅栖寄石楼。
山深松翠冷,潭静菊花秋。
几处题青壁,袈裟溅瀑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客人在山中闲游时偶遇一位禅师准备离开的情景。诗中的“客行皆有为,师去是闲游”表明客人的旅行是出于某种目的,而禅师的离去则是无目的的自由漫步。这反映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野望携金策,禅栖寄石楼”中的“金策”可能指的是禅师手持的法器或是象征智慧的物品,而“石楼”则是禅师暂时栖息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两句描绘了禅师在大自然中的修行生活,既有孤独沉思的一面,也有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面。
“山深松翠冷,潭静菊花秋”则是对景色的描写,“山深”、“松翠冷”形象地表达了山中的宁静与清凉,而“潭静菊花秋”则捕捉到了水边的安详以及秋天菊花盛开的画面。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心境澄明的氛围。
最后两句“几处题青壁,袈裟溅瀑流”则是诗人对禅师所到之处留下墨迹和禅师袈裟在山涧中洗濯的情景进行描绘。这里的“题青壁”可能是指禅师在岩石上留下诗句或是智慧的象征,而“袈裟溅瀑流”则展现了禅师与自然的亲密互动,以及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禅师生活状态的捕捉,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心灵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