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僧》
《送僧》全文
唐 / 朱庆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客行皆有为,师去是闲游。

野望携金策,禅栖寄石楼。

山深松翠冷,潭静菊花秋。

几处题青壁,袈裟溅瀑流。

(0)
注释
客:旅行者。
行:行走。
皆:都。
为:目的。
师:老师。
去:离开。
闲游:无事的游览。
野望:在野外眺望。
携:携带。
金策:指佛经或智慧之策。
禅栖:修行居住。
石楼:石头建造的楼阁,可能指寺庙。
山深:山林幽深。
松翠:松树翠绿。
冷:清冷。
潭静:潭水宁静。
菊花秋:秋季的菊花。
题:题写。
青壁:青色的墙壁。
袈裟:僧人的长袍。
溅瀑流:被瀑布溅湿的水流。
翻译
旅行的人各有目的,老师离开却像是闲游。
在野外远望时带着金策,修行生活寄宿在石楼。
山林深处松树苍翠而冷清,潭水静谧秋菊盛开。
何处题写在青石墙上,僧衣被瀑布溅湿了流痕。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客人在山中闲游时偶遇一位禅师准备离开的情景。诗中的“客行皆有为,师去是闲游”表明客人的旅行是出于某种目的,而禅师的离去则是无目的的自由漫步。这反映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野望携金策,禅栖寄石楼”中的“金策”可能指的是禅师手持的法器或是象征智慧的物品,而“石楼”则是禅师暂时栖息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两句描绘了禅师在大自然中的修行生活,既有孤独沉思的一面,也有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面。

“山深松翠冷,潭静菊花秋”则是对景色的描写,“山深”、“松翠冷”形象地表达了山中的宁静与清凉,而“潭静菊花秋”则捕捉到了水边的安详以及秋天菊花盛开的画面。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心境澄明的氛围。

最后两句“几处题青壁,袈裟溅瀑流”则是诗人对禅师所到之处留下墨迹和禅师袈裟在山涧中洗濯的情景进行描绘。这里的“题青壁”可能是指禅师在岩石上留下诗句或是智慧的象征,而“袈裟溅瀑流”则展现了禅师与自然的亲密互动,以及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禅师生活状态的捕捉,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心灵境界。

作者介绍
朱庆馀

朱庆馀
朝代:唐   籍贯:越州(今浙江绍兴)   生辰:826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猜你喜欢

郊居小集言怀

廿载驱驰道路难,且因泉石息风湍。

杯前日月真怀土,镜里星霜合弃官。

生事菟裘宁厌薄,畏途滟滪不堪看。

人间大有安閒地,曾见红尘上钓竿。

(0)

次洪塘别诸生

郭外波声涌暮潮,萋萋春草别魂销。

蛾眉老去甘沦落,龙性驯来转寂寥。

蓬转岂须违五柳,翮成终合待层霄。

临岐未洒穷途泪,握手应知愿不遥。

(0)

答大中丞陈公二首·其一

结庐将傍白云隈,莫记尘游岁屡回。

谁为阳城更下考,祗应彭泽赋归来。

山中猿鹤休多怨,沙上凫鸥岂浪猜。

三径久荒违二仲,清尊花下拟重开。

(0)

初冬有事武闱登三山南楼眺望

一上层楼寓目宽,南中十月只轻寒。

千山雨过林仍绿,万木霜催叶未丹。

骑射此时资讲武,蒐罗他日备登坛。

汉家颇牧频推毂,须信封侯事不难。

(0)

陈司训膺奖

璧水谈经道已尊,霜台飞檄誉兼存。

苏湖教化新移俗,邹鲁诸生并在门。

桃李风前争自媚,鹍鹏霄际待齐骞。

讲堂喜报三鳣兆,何厌阑千苜蓿盘。

(0)

答梁茂才二首·其二

五岭群峰万叠高,思乡无奈寸心劳。

吟边桂树非南国,梦里梅花似法曹。

每愧登仙追景倩,空怀纵壑颂王褒。

十年自历羊肠遍,牢落风尘一敝袍。

(0)
诗词分类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诗人
荀勖 项羽 吴彩鸾 黄宗会 陈函辉 何胤 薛曜 李致远 留正 刘旦 龙仁夫 钱福 冯应榴 玄觉 刘知几 江标 章纶 柴中行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