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舒眸迥,荒原野色盈。
树连苍海色,云罩碧波平。
行客投村憩,农夫辍犊耕。
转怜生计拙,呼仆理芜菁。
薄暮舒眸迥,荒原野色盈。
树连苍海色,云罩碧波平。
行客投村憩,农夫辍犊耕。
转怜生计拙,呼仆理芜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荒原上宁静而悠远的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夕阳下自然界的壮丽景色。首联“薄暮舒眸迥,荒原野色盈”开篇即展现出一种开阔而深远的视野,夕阳余晖洒在广袤的荒原之上,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温暖而柔和的色彩。接着,“树连苍海色,云罩碧波平”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辽阔与深邃感,树木仿佛与远处的海色相连,云彩覆盖着平静的水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神秘的氛围。
颈联“行客投村憩,农夫辍犊耕”则将视角转向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行人在黄昏时分寻找避风港,农夫放下手中的活计,与家人团聚,这样的场景既体现了生活的艰辛,也展现了人们面对自然时的智慧与适应能力。尾联“转怜生计拙,呼仆理芜菁”表达了诗人对农夫生活状态的同情与理解,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简单朴素生活的向往。通过“理芜菁”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农夫劳作的日常,也暗示了他们对于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的描绘,展现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有对平凡生活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
冷清清地,便逢欢、也则不情不绪。
况是宵长孤枕侧,挨得几番秋雨。
兰炷微沉,桃笙半叠,送尽炉烟缕。
香浓醉薄,此愁何减羁旅。
不过絮断柔肠,乱蛩枉却,费许多言语。
二十五声清漏永,尽够滴残双箸。
翠湿云鬟,凉侵玉腕,那复催砧杵。
由他梦醒,别来和梦难据。
电掣金蛇,云翻黑墨,风枝无力。
雨过芳塘,圆荷撼新碧。
凉风入户,动几处、骚人词客。幽寂。
似断还连,向黄昏不息。
香消篆印,灯暗芸篝,连床乱书籍。
遥知千里泽国,楚天北。
最爱妙莲清净,法界梦中曾历。
怕颠狂风雨,洗褪好花颜色。
洞天福地,问谁来剥啄,昔年狂客。
二十年前曾一过,意气须眉都别。
蜀帝啼鹃,令威化鹤,往事伤心绝。
依然相见,南楼今夜明月。
楼前杂树零花,楼中楚楚,几幅云林笔。
丹灶绳床仍未改,少个楼头吹铁。
高不胜寒,仙乎欲去,待鼓凌风翼。
琼宫玉宇,盈盈相望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