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敌何怯大敌勇,谨厚者真高帝种。
金刀一折二千年,玉具依然带双孔。
当时投袂兴义旗,平林新市驱天威。
四七之宿尽龙虎,直凭三尺为指挥。
五成陌上燔柴烈,卤簿煌煌此同设。
通神或已逐风涛,入手犹惊琢冰雪。
横理模糊战血存,苔花蚀处秋无痕。
在昔已忘求故剑,半环零落出长门。
摩挲建武年间字,十载军中肯捐弃。
告庙还随玺绶陈,旌功那共乘舆赐。
斩蛇法物劫灰飞,白水重开二百基。
想见诸军衣绣镼,佩来争说汉官仪。
小敌何怯大敌勇,谨厚者真高帝种。
金刀一折二千年,玉具依然带双孔。
当时投袂兴义旗,平林新市驱天威。
四七之宿尽龙虎,直凭三尺为指挥。
五成陌上燔柴烈,卤簿煌煌此同设。
通神或已逐风涛,入手犹惊琢冰雪。
横理模糊战血存,苔花蚀处秋无痕。
在昔已忘求故剑,半环零落出长门。
摩挲建武年间字,十载军中肯捐弃。
告庙还随玺绶陈,旌功那共乘舆赐。
斩蛇法物劫灰飞,白水重开二百基。
想见诸军衣绣镼,佩来争说汉官仪。
这首清代赵文哲的《汉建武佩剑白玉璏歌》通过对汉代建武年间佩剑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英雄的气概。诗中以“小敌何怯大敌勇”起笔,暗示了佩剑主人面对强敌时的英勇无畏,接着赞美其谨慎厚重,如同高帝子孙。剑的历史悠久,历经两千年,虽有磨损,但“玉具依然带双孔”,显示出其坚韧与传承。
诗人描述了佩剑主人当年挥旗起义,带领义军平定叛乱的场景,强调其军事才能和领袖魅力。“四七之宿尽龙虎”象征着他的英勇与威严,“直凭三尺为指挥”则凸显了佩剑在战斗中的关键作用。战争过后,剑上留有斑驳痕迹,但“苔花蚀处秋无痕”,象征着英雄事迹的永恒。
诗中提到“告庙还随玺绶陈”,表达了对佩剑昔日荣耀的追忆,而“斩蛇法物劫灰飞”暗指佩剑曾参与过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斩蛇起义。最后,诗人想象士兵们穿着华丽的军服,谈论着佩剑的来历和汉代的礼仪,展现了佩剑在军中的尊崇地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不仅赞美了佩剑的英勇历史,也寓言了英雄人物的传奇人生,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艺术感染力。
近山茫茫远山黑,万里乾坤同一色。
窗前乱脚雨如麻,窗里孤踪泪成血。
岁云暮矣三日雪,冰凝初晴地犹裂。
不堪两日雨经宵,一点一声心寸折。
新坟已筑高嵯峨,旧坟犹作荒坡陀。
长镵欲出泥没胫,对此踟蹰将奈何。
青松初长三尺过,买栽远自南山阿。
一时委积不复数,厨奴失喜炊薪多。
年来苦恨穷愁续,把卷茕然不能读。
寒灯冷雨愁转长,忍听东邻夜深哭。
晓起邻翁来致辞,丈人虽苦何足知。
谁家葬母水盈坎,腊月庚申从?师。
秾华逞桃李,孤芳笑兰菊。
剖心谁与明,刖足空自哭。
愁梦积雨惊,望眼浮云触。
已判百念冷,宁遣一身辱。
媚时非所能,守已聊亦足。
行藏固由天,进退讵云谷。
薄田犹可耕,大带那须束。
遐哉谢交游,允矣乐幽独。
绝弦韬我琴,韫椟全吾玉。
拟办季鹰舟,岂待巫咸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