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崖以为室,偃仰其中处。
有客抱琴来,或是成连侣。
神契妙参同,轩轩兴霞举。
穴崖以为室,偃仰其中处。
有客抱琴来,或是成连侣。
神契妙参同,轩轩兴霞举。
此诗描绘了一幅隐逸之士在山洞中生活的宁静画面。诗人以“穴崖以为室,偃仰其中处”开篇,形象地勾勒出隐士选择山洞作为居所的情景,表现出一种与世隔绝、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有客抱琴来,或是成连侣”,则进一步渲染了隐士生活中的雅趣,来访者不仅带来了音乐的陪伴,更可能与隐士有着心灵上的契合。接下来,“神契妙参同,轩轩兴霞举”两句,表达了隐士与来访者之间精神上的交流与共鸣,以及由此引发的超凡脱俗、飘然若仙的感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逸文化中追求自然、崇尚精神自由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文人墨客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
新市楼头和诗毕,舟师告行仗风力。
谁知大句捷于风,六百里程远追及。
于时我正从韩公,捕逐八荒两翅疾。
乾坤雷琅摆光燄,青莲乐府少陵律。
时虞仙官敕六丁,白日青天起霹雳。
岛瘦郊寒湜籍走,落落人才困驰骤。
终须载笔缚元济,岂惟奋舌诛庭凑。
偶语龙湫窥舑舚,群鬼闻之惊破胆。
不知此特不平鸣,愚儿但妒词何赡。
古人馀韵吁莫追,嗟我与君犹斗险。
书生今日良可哀,有策难上黄金台。
燕赵曾闻古多士,悲歌慷慨安在哉!
空谈横磨十万剑,言者自愤旁人咍。
汉家不出卫霍才,西极天马何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