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冬日放言二十一首·其十九》
《冬日放言二十一首·其十九》全文
宋 / 张耒   形式: 古风

秦人焚诗书,意欲遂绝灭。

六经至今存,何曾损毫发。

兴衰有天理,人力自浅拙。

不忧骊山墓,回首遭发掘。

(0)
注释
秦人:指秦朝统治者。
焚诗书:焚烧古代文献和书籍。
遂绝灭:企图完全消灭。
六经:儒家经典著作,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
何曾:何曾有,表示未曾。
损毫发:丝毫损害。
兴衰:国家的兴盛与衰败。
天理:自然规律或天命。
人力:人的力量。
浅拙:薄弱,无能为力。
骊山墓:秦始皇陵。
回首:回头看,此处比喻历史回顾。
遭发掘:被挖掘。
翻译
秦朝人焚烧诗书,意图彻底消灭文化。
然而《六经》至今留存,从未受到丝毫损害。
国家兴衰自有天定,人力终究有限。
不必担忧秦始皇的陵墓,最终可能也会被人挖掘。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张耒的作品,名为《冬日放言二十一首(其十九)》。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对古籍保存和历史兴衰规律观察的诗篇。

“秦人焚诗书,意欲遂绝灭。” 这两句回顾了秦朝统治时期焚烧《诗》、《书》等儒家典籍的历史事件,反映出统治者试图通过销毁文化遗产来控制思想和历史记忆。

“六经至今存,何曾损毫发。” 这两句表明尽管遭受过破坏,但儒家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依然保存了下来,没有受到丝毫损害。这强调了文化传承的坚韧性和不可摧毁。

“兴衰有天理,人力自浅拙。” 这两句则表达了一种宿命论或天定观点,即历史的兴衰变化是由天定的规律所支配,人类努力往往有限,无法彻底改变其走向。

“不忧骊山墓,回首遭发掘。”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墓葬被挖掘的无奈之情。骊山指的是秦始皇陵所在的位置,这里提及则是因为秦朝曾大规模焚书坑儒,试图销毁文化记忆。

整首诗通过回顾历史事件和表达对文化传承与历史规律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文化自信。张耒以此诗表明,即使在历史的变迁中,真正的文化遗产依然能够坚守其存在价值,超越时间的磨损。

作者介绍
张耒

张耒
朝代:宋   字:文潜   号:柯山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生辰:1054—1114年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
猜你喜欢

谒金门·其二

空伫立。又是冷烟寒食。开尽荼都一色。

东风吹更白。我是纶竿倦客。道上行人不识。

著取蓑衣拈短笛。沙鸥应认得。

(0)

谯令以视堰绝句见示次其韵·其二

我瘠不妨天下肥,期公他日到黄扉。

悯农一念通精祲,定遣惊雷霹雳飞。

(0)

遣兴七首·其五

水竹扶疏地,前人卜筑劳。

草荒烦仆竖,果熟戒儿曹。

穴蚁生涯陋,冥鸿境界高。

洗心观万物,至理寓秋毫。

(0)

送李仁甫运判赴召三首·其一

嵩岱国之镇,凤麟天所生。

有人占宝气,无耳著修名。

斯道自神圣,尔曹聊重轻。

晋书定一付,一代听权衡。

(0)

招黄太博饮

从来官职惯如冰,便是青衫行脚僧。

去岁离家今日是,故人招隐几时能。

早衰须鬓逢人问,太拙形模引世憎。

均在客中谁作伴,如何不共醉腾腾。

(0)

舟中

欲买一江碧,不知须几钱。

舟轻故款款,酒好但涓涓。

云脚他州雨,波光别岸天。

渔讴与樵唱,同和小山篇。

(0)
诗词分类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诗人
周巽 祝廷华 唐桂芳 吴琏 蒲寿宬 李寄 张九成 阳枋 陈淳 杨芳灿 赵鼎臣 李吕 杨起元 毕仲游 张嗣纲 释元肇 孙绪 洪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