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平头五十人。布衣曾未染京尘。
往来求仲不嫌频。
斗鸭栏边芳草合,凤凰台畔柳条春。
批风抹月葛天民。
白发平头五十人。布衣曾未染京尘。
往来求仲不嫌频。
斗鸭栏边芳草合,凤凰台畔柳条春。
批风抹月葛天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身着布衣,未曾沾染京城的世俗之气,展现了他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白发平头五十人”这一形象,勾勒出这位老人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智慧。
“布衣曾未染京尘”,不仅指出了老人的朴素生活,也暗含了对官场污浊的讽刺,表达了对清廉人格的赞美。接下来,“往来求仲不嫌频”一句,以“求仲”借指知音,表明老人虽年事已高,但仍然渴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体现了他的热情与开放心态。
“斗鸭栏边芳草合,凤凰台畔柳条春”两句,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和谐宁静的画面。斗鸭栏和凤凰台,既是具体的地点,也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代表了活力与尊贵,而“芳草合”、“柳条春”则寓意着生命的蓬勃与希望,展现了老人周围环境的美好与生机。
“批风抹月葛天民”一句,引用了古代隐士葛天民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老人追求自由、远离尘嚣的生活理想。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老人独立于世、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赞美。
公在龙山我定山,寻僧两寺一般閒。
短筇怪石苍峰顶,清思香茶活水间。
自古山林该有此,人间富贵是何关。
三年记得诗曾去,不见梅花一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