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巳过濡水,初命浚濡源。
安东及高阳,仿佛名同传。
圣女出易州,实与易水连。
岁久浸入沙,无足资灌田。
天然利民泽,可使虚渗乾。
发帑俾疏剔,其功非唐捐。
安河易新名,听予有后言。
虽云善其初,久要宜敬旃。
闸坝时脩治,俾毋滥轶川。
轮日以输溉,人和可格天。
经过示梗概,所重惟吁年。
辛巳过濡水,初命浚濡源。
安东及高阳,仿佛名同传。
圣女出易州,实与易水连。
岁久浸入沙,无足资灌田。
天然利民泽,可使虚渗乾。
发帑俾疏剔,其功非唐捐。
安河易新名,听予有后言。
虽云善其初,久要宜敬旃。
闸坝时脩治,俾毋滥轶川。
轮日以输溉,人和可格天。
经过示梗概,所重惟吁年。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过安河叠辛巳旧作诗韵》。诗中描绘了乾隆皇帝巡视安河(即濡水)的行程,以及对当地水利设施的关注与改进。诗中提到辛巳年曾有过浚河之举,而今再次巡视,旨在强调持续改善水利设施的重要性。
首句“辛巳过濡水,初命浚濡源”点明了时间与事件,即在辛巳年巡视濡水,并命令进行疏浚工作。接下来,“安东及高阳,仿佛名同传”则提及了与安河相关的地名,暗示了该河流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圣女出易州,实与易水连”一句,可能暗指古代传说中的圣女与易水的关系,以此类比强调安河的重要性。然而,“岁久浸入沙,无足资灌田”揭示了河流因年久失修而淤积的问题,影响了农田灌溉。
“天然利民泽,可使虚渗乾”表达了对自然恩赐的珍惜与利用,指出疏浚河流可以恢复其原有的为民造福的功能。“发帑俾疏剔,其功非唐捐”强调了政府投入资金进行水利建设的决心与成效,不会被浪费。
“安河易新名,听予有后言”可能意味着对河流进行命名或重新命名,以纪念这次巡视与改进行动。“虽云善其初,久要宜敬旃”强调了水利工程的长期维护与管理的重要性。
最后,“闸坝时脩治,俾毋滥轶川。轮日以输溉,人和可格天”提出应定期修缮闸坝,防止河水泛滥,并通过轮班灌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经过示梗概,所重惟吁年”总结了巡视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强调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呼吁。整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国家水利事业的重视与关注,以及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