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其四》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其四》全文
宋 / 辛弃疾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见说仙人此避秦,爱随流水一溪云。

花开花落无寻处,彷佛吹箫月夜闻。

(0)
翻译
听说仙人在这里躲避秦朝纷扰
喜爱跟随流水和一溪云悠然隐居
注释
仙人:指传说中的超脱尘世的高人。
避秦:逃避秦朝的战乱或政治迫害。
流水:象征平静的生活和自然环境。
一溪云:形容清幽的山水生活。
花开:比喻事物的兴盛或变化。
花落:比喻事物的衰败或结束。
无寻处:找不到踪迹,暗示隐秘或消失。
吹箫:古代乐器,此处可能象征悠扬的音乐。
月夜:宁静的夜晚,常与隐逸、诗意联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中的第四首。诗人以仙人避世的传说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武夷山水间的隐逸景象。"见说仙人此避秦",开篇即引入了秦时乱世与仙人遁世的典故,暗示武夷山的宁静与超脱尘世的氛围。"爱随流水一溪云",进一步描绘了仙人踪迹的飘渺,仿佛随溪水而行,伴着云雾,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花开花落无寻处",诗人借花开花落的自然循环,表达了对仙踪难觅的感慨,也寓含了时光流逝的哲理。最后,"彷佛吹箫月夜闻",通过想象在月夜中听到悠扬的箫声,营造出一种空灵而神秘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武夷山的静谧与仙人的超凡脱俗。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仙人隐居为线索,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和意象,传达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叹,体现了辛弃疾词作中既有豪放词风,又不乏细腻情感的一面。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
朝代:宋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生辰:1140-1207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猜你喜欢

送黄廷威户部还南京

承恩寺里劳相送,宣武门前复送君。

北地黄花开较晚,南都绿酒梦犹醺。

也知钱谷能裨国,漫有文章为策勋。

羁旅未胜乡里话,雁行飞断楚江云。

(0)

徐用和御史墓山八韵·其四璧池浸月

古墓前头月一池,璧纹浮动不成漪。

半空影落秋毫见,午夜光生老蚌知。

犀火不劳温峤照,锦袍谁赋谪仙诗。

旧游回首伤心地,乂是烟愁雨暝时。

(0)

次韵答若虚

雪外楼高碧瓦层,江南江北望中登。

寒愁夜垒军声乱,暖忆春湖水气蒸。

酣饮纵教豪客醉,冻吟输却腐儒能。

西堂杏酪清堪比,独坐怀人此意曾。

(0)

和屠元勋韵

杖屦城南得得来,寺门今日许重开。

溪流过雨蘋生岸,林影翻风竹映杯。

我醉不辞桑落酒,僧高长住贝多台。

吟风赏月当年事,莫作三生石上猜。

(0)

文明黄门携大庙东宫郊祀庆成诸作见过和韵一首

织翠华笺共到门,袖中烟雾尚氤氲。

龙筵地与天颜近,鹤驾班随辇路分。

礼重圜丘春载睹,歌成清庙夜还闻。

凤池雨露虽同沐,似隔蓬山一片云。

(0)

西山杂诗七首·其七

潭影萧萧碧树寒,一亭山色俯潺湲。

疏林隔寺闻僧语,落日登台见鸟还。

尘事岂知明日异,吏情应识野人閒。

丹厓翠壁潘郎兴,长恨巉岩不共攀。

(0)
诗词分类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诗人
刘方平 李兆洛 冒襄 刘向 王渥 包节 吕思诚 张浚 冯溥 彭而述 顾野王 张若虚 米友仁 辛延年 程颐 王磐 黄体芳 张红桥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