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曾遗矩未云遥,三百年来德愈昭。
遂有使星临粤峤,重将文体振兴朝。
千金吕览谁增损,一阁藜灯久寂寥。
窃记儿童时讽咏,山中如得听箫韶。
高曾遗矩未云遥,三百年来德愈昭。
遂有使星临粤峤,重将文体振兴朝。
千金吕览谁增损,一阁藜灯久寂寥。
窃记儿童时讽咏,山中如得听箫韶。
这首诗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名为《王十洲学使以其高祖渼陂先生文集属为选定赋此答之二首(其二)》。诗中表达了对先祖遗风的追忆与敬仰,以及对后世文风的期待与振兴。
首句“高曾遗矩未云遥”,开篇即以“高曾”二字点出对先祖的尊敬与怀念,同时暗示先祖留下的规矩和道德标准并未远去,依然在人心中熠熠生辉。接着,“三百年来德愈昭”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道德风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显著,展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与延续。
“遂有使星临粤峤,重将文体振兴朝”两句,运用了“使星”这一古代文学中的比喻,象征着王十洲学使的到来,如同一颗明星照亮了岭南地区,不仅带来了知识的光芒,更预示着文风的复兴。这里的“文体振兴”不仅指文学创作的繁荣,也包含了文化精神的弘扬。
“千金吕览谁增损,一阁藜灯久寂寥”则通过对比,突出了先祖著作的价值与后世的传承情况。吕览,可能是指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这里借以喻指先祖的文集。诗句表达了对先祖作品被精心保存与传承的肯定,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文集无人问津、寂寞冷落的感慨。
最后,“窃记儿童时讽咏,山中如得听箫韶”两句,以个人回忆为线索,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场景。诗人回忆起自己年幼时诵读先祖作品的情景,仿佛在山林间听到了美妙的箫韶之音,既表达了对先祖文化的深深敬仰,也寄托了对未来文脉传承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以及对后世文风复兴的热切期盼。
皇天鉴晨牝,高庙降神灵。
深沉收庙算,散落出天星。
风云扫周馀,日月光唐经。
殷鉴岂远而,胡昧前车惩。
冰山寒相府,祸水满掖庭。
赐第过乘舆,设榻淩御屏。
胡儿眼孔大,天子无尊荣。
中有言耻者,掷笔但吞声。
倏忽渔阳变,一鼓如西征。
河北指顾间,二十二降城。
潼关半夜开,长安火不明。
乘舆夜西狩,寂寞出咸京。
天人满道路,风雨秋叶零。
昨为金玉枝,今作逋逃丁。
天子保四海,骨肉无依凭。
百里马嵬坡,如在万里行。
六军不肯发,右相首离形。
忍割肺腑恩,宁顾星夕盟。
閒关蜀道难,肠断雨淋铃。
此时何复道,但恨无国祯。
曲江杳何许,平原不知名。
君子道落漠,小人势峥嵘。
巍巍太宗业,飘荡随蓬萍。
所幸一脉存,太子北收兵。
新脱谗言中,其心常怔怔。
灵武事可嗟,亦复有可矜。
殆哉李林甫,万段不足形。
一时天宝事,足戒千万龄。
《读唐玄宗纪》【明·王佐(汝学)】皇天鉴晨牝,高庙降神灵。深沉收庙算,散落出天星。风云扫周馀,日月光唐经。殷鉴岂远而,胡昧前车惩。冰山寒相府,祸水满掖庭。赐第过乘舆,设榻淩御屏。胡儿眼孔大,天子无尊荣。中有言耻者,掷笔但吞声。倏忽渔阳变,一鼓如西征。河北指顾间,二十二降城。潼关半夜开,长安火不明。乘舆夜西狩,寂寞出咸京。天人满道路,风雨秋叶零。昨为金玉枝,今作逋逃丁。天子保四海,骨肉无依凭。百里马嵬坡,如在万里行。六军不肯发,右相首离形。忍割肺腑恩,宁顾星夕盟。閒关蜀道难,肠断雨淋铃。此时何复道,但恨无国祯。曲江杳何许,平原不知名。君子道落漠,小人势峥嵘。巍巍太宗业,飘荡随蓬萍。所幸一脉存,太子北收兵。新脱谗言中,其心常怔怔。灵武事可嗟,亦复有可矜。殆哉李林甫,万段不足形。一时天宝事,足戒千万龄。
https://shici.929r.com/shici/bKG7nP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