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言陟屺驻征艎,丘水依然亦故乡。
萱草梦寒诗思远,梅花月冷角声长。
暂辞小隐从三聘,况值清时已一阳。
朝籍渐通恩数洽,会看梧槚发幽光。
兴言陟屺驻征艎,丘水依然亦故乡。
萱草梦寒诗思远,梅花月冷角声长。
暂辞小隐从三聘,况值清时已一阳。
朝籍渐通恩数洽,会看梧槚发幽光。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张矩的作品,名为《和澄斋刘制干过芜湖渭阳宅有感韵》。从艺术风格来看,这是一首表现作者怀旧之情、赞美自然景色以及表达对友人交往深厚情谊的诗篇。
首句“兴言陟屺驻征艎,丘水依然亦故乡。”表明诗人在谈论古代的高山与流水时,心中所想到的是那些久远而熟悉的地方,这些景致对他来说就是那样的亲切,如同归家的感觉。这里通过“兴言”一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历史和自然景观的深厚情感。
接着,“萱草梦寒诗思远,梅花月冷角声长。”诗人在夜晚的寂静中,梦到萱草,而那萱草似乎带有寒意,显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伤。同时,他的诗思飘渺,不仅限于眼前的景色,还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梅花在冷月之下,更显得清丽脱俗,而那悠扬的角声,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高洁与寂寞。
“暂辞小隐从三聘,况值清时已一阳。”诗人不得不离开他所珍视的小屋隐居生活,这是因为有更高的召唤——“三聘”,在古代通常指的是多次的征召或邀请。这里显示了作者虽然对隐逸生活有着浓厚的情感,但面对外界的召唤,他不得不做出选择,踏上新的旅程。而“况值清时已一阳”则暗示了时代背景——宋代的政治环境,以及个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处境。
最后,“朝籍渐通恩数洽,会看梧槚发幽光。”诗人希望自己的才能和贡献能够逐渐为世人所认识,他期待着那一天,自己的努力得以回报。而“梧槚”是一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文人的植物,这里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待——就像那些静默生长却最终绽放光彩的梧桐一样。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出了宋代文人对于政治、社会以及个人境遇的复杂情怀。
彼苍曾不与人期,胜事由来德所基。
闭户一经真有子,传家三世定逢时。
摛词自得江山助,种学宁求燕雀知。
寄与诸郎饱黄卷,桂林还见长孙枝。
春风亦世情,去我若驰骛。
北枝未破粉,断萼已飘素。
殷勤南郭綦,邀我整冠履。
著鞭向晴原,盘传咄嗟具。
移樽晚色间,醉入众香聚。
花浮承露盘,座绕临风树。
停杯忆昨游,香色尚深驻。
重来未旬浃,顿觉心腹露。
后会虽可期,稍稍迫迟暮。
酬花了无计,一醉其殆庶。
如何竞剪烛,雕绘觅奇句。
愿当百罚深,肯效黄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