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如愚上人归五子山》
《送如愚上人归五子山》全文
明 / 林熙春   形式: 七言律诗

山开五子儗芙蓉,持钵南游三径松。

贝叶声闻堪伏虎,莲花光现可降龙。

汉仙一脉飞来锡,渔父多心叹转篷。

五子曾能绳五祖,归从何处问真宗。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如愚的僧人归返五子山的情景,充满了禅意与哲理。首句“山开五子儗芙蓉”以山比作盛开的芙蓉,形象地展现了五子山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暗示了如愚上人的清高与脱俗。接着,“持钵南游三径松”描述了如愚上人南行时,手持钵盂,穿行于松林间的情景,展现了他的修行之路。

“贝叶声闻堪伏虎,莲花光现可降龙”两句,运用了佛教中的象征手法,贝叶代表佛法的传承,莲花则象征着清净与觉悟,这两句表达了佛法的威力,能够镇服一切烦恼与障碍。接下来,“汉仙一脉飞来锡”一句,将如愚上人比作汉代的仙人,手持锡杖,寓意他继承了古代高僧的法脉,具有非凡的修为。

“渔父多心叹转篷”则以渔父自喻,感叹于世事如浮云般变幻无常,表达了对如愚上人归返山林,追求内心平静生活的羡慕与敬佩。最后,“五子曾能绳五祖,归从何处问真宗”两句,通过提及五子山与五祖的典故,强调了如愚上人不仅继承了佛法的精髓,更是在追寻着更高深的真理,体现了其修行的深度与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如愚上人归返五子山过程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修行的意境与哲思,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是一首富有禅意和哲理的佳作。

作者介绍

林熙春
朝代:明

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海阳龙溪宝陇村(今潮安庵埠)人。出生后父母相继亡故,家境中落,全凭嫂嫂抚养成人。但据志书所载,林熙春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后,授四川巴陵县令,不久即“以内艰归”。所谓“内艰”,即母丧(按,俗称父丧为外艰,母丧为内艰,统称丁忧,丁艰)。据此,乃母似应逝于他登第授官之后。当然,这也不排除林熙春视嫂为娘的可能。据称,林熙春为报答嫂恩,登第后还特为其嫂在屋旁挖塘放养乌耳鳗,抵今池塘尚在。
猜你喜欢

瑞鹤仙.古微移居上斜街,邻顾侠君小秀野草堂,即查查浦故居也,赋词徵和,因忆咸同间吾宗龙壁翁居此,时适得王元章墨梅十二巨帧,遂榜其西斋曰十二洞天梅花书屋,事见龙壁山房庚申集藉广,古微所未备,并以谂后之志东京梦华者,俾有考焉

翠深天尺五,认秀野风流,银湾斜处。閒鸥淡容与。

是百年见惯,骚坛旗鼓。春风胥宇。

想生香、梅花万树。

正南窗、煖入横枝,约略洞天云古。凝伫。

朋笺旧事,挂笏高情,承平簪组。藤交阴妩。

谁共觅,旧题句。

劝先生莫忘,玉壶觞我,准备新诗赏雨。

怕窥檐、一角西山,笑人自苦。

(0)

鹊踏枝·其三

风荡春云罗样薄。难得轻阴,芳事休閒却。

几日啼鹃花又落,绿笺莫忘深深约。

老去吟情浑寂寞。细雨檐花,空忆镫前酌。

隔院玉箫声乍作,眼前何物供哀乐。

(0)

春日三首·其一

乍暖天教雨住凉,閒来只觉昼偏长。

蜂怜露重迟归户,燕趁风微低度墙。

作画每教衣染墨,折花赢得袖馀香。

一春细较浑无事,且作寻题觅句忙。

(0)

出褒谷

七日陈仓路,真如秉烛行。

连峰乍羁勒,一径忽通明。

鸟下氐羌阔,山开陇汉平。

回头云树合,天半杜鹃声。

(0)

杂感·其一

识得刘郎才气无,长年侧目看江湖。

未应入世驯龙性,也复论交到狗屠。

落日弯弧金筈瘦,牢愁呼饮酒钱粗。

布衣不合饥寒死,一寸雄心敌万夫。

(0)

鹊桥仙.吉祥草花

残脂一簇,蔫红一串,缀得秋容忒小。

苔阶风雨见无人,随意做、閒花幽草。

娇难插鬓,香难喷鼻,羞比紫萸朱蓼。

祇因些子事关心,借好谶、墙阴亲拗。

(0)
诗词分类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诗人
张继 卢象 武三思 郑成功 徐有贞 萧颖士 丘迟 赵执信 卢肇 吴嘉纪 刘凤诰 李冶 李贞 贾谊 何良俊 邵谒 蔡邕 陈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