跣足拄巴藤,潺湲渡几曾。
尽权无著印,不是登闲僧。
熊耳应初到,牛头始去登。
画来偏觉好,将寄柳吴兴。
跣足拄巴藤,潺湲渡几曾。
尽权无著印,不是登闲僧。
熊耳应初到,牛头始去登。
画来偏觉好,将寄柳吴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诗人似乎在描述一位僧人的行动。"跣足拄巴藤,潺湲渡几曾"表达了僧人用藤条帮助过河的动作,给人一种自然、随缘的感觉。而"尽权无著印,不是登闲僧"则透露出诗中僧人的某种精神状态或修行态度,可能在强调他的行为不是为了炫耀或名利。
接下来的两句"熊耳应初到,牛头始去登"继续描绘了僧人行动的场景。这里提到的“熊耳”和“牛头”,是否指代特定的地点或者是比喻表达,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最后两句"画来偏觉好,将寄柳吴兴"则可能是在说某种情感或物品的传递,其中“画来”可能是一幅画作,“偏觉好”表示诗人对这份传递的喜爱。而“将寄柳吴兴”则是表达一种送别或者馈赠之意,通过柳树和吴兴(地名)来传达情感。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淡远,反映出古代僧人与世俗交流的某些特点,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宗教生活的观察与感悟。
大雪冻不死,秋风吹不开。
许大天地间,受得一气呆。
生意在根本,肯趁阳和回。
要从梅兄游,一笑霜雪堆。
六花已飞舞,槁悴如根荄。
下有返魂香,英英死不摧。
老仙造化手,妙处能夺胎。
唤醒万黄金,桃李皆奴侪。
对花酌老仙,高致谁能陪。
东篱有佳人,万些招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