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上冯使君渡水僧障子》
《上冯使君渡水僧障子》全文
唐 / 贯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跣足拄巴藤,潺湲渡几曾。

尽权无著印,不是登闲僧。

熊耳应初到,牛头始去登。

画来偏觉好,将寄柳吴兴。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hàngféng使shǐjūnshuǐsēngzhàng
táng / guànxiū

xiǎnzhǔténgchányuáncéng
jìnquánzhùyìnshìděngxiánsēng

xióngěryìngchūdàoniútóushǐdēng
huàláipiānjuéhǎojiāngliǔxīng

翻译
赤脚拄着巴藤过河,曾经多少次这样淌水而过。
完全不追求世俗权力,没有留下官印,他并非悠闲出家的僧人。
可能是初次来到熊耳山,现在开始攀登牛头峰。
这里的景色特别吸引人,我想画下来,然后寄给在吴兴的朋友柳某。
注释
跣足:赤脚。
巴藤:一种攀爬植物。
潺湲:流水声,形容水流缓缓。
几曾:曾经多次。
尽权:完全放弃权力。
著印:留下官印,指做官。
登闲僧:出家修行、无欲无求的僧人。
熊耳:地名,山名。
初到:初次到达。
牛头:另一座山名。
画来:画下这幅景象。
柳吴兴:柳姓的朋友在吴兴(今浙江湖州一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诗人似乎在描述一位僧人的行动。"跣足拄巴藤,潺湲渡几曾"表达了僧人用藤条帮助过河的动作,给人一种自然、随缘的感觉。而"尽权无著印,不是登闲僧"则透露出诗中僧人的某种精神状态或修行态度,可能在强调他的行为不是为了炫耀或名利。

接下来的两句"熊耳应初到,牛头始去登"继续描绘了僧人行动的场景。这里提到的“熊耳”和“牛头”,是否指代特定的地点或者是比喻表达,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最后两句"画来偏觉好,将寄柳吴兴"则可能是在说某种情感或物品的传递,其中“画来”可能是一幅画作,“偏觉好”表示诗人对这份传递的喜爱。而“将寄柳吴兴”则是表达一种送别或者馈赠之意,通过柳树和吴兴(地名)来传达情感。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淡远,反映出古代僧人与世俗交流的某些特点,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宗教生活的观察与感悟。

作者介绍
贯休

贯休
朝代:唐   字:德隐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生辰:832~912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
猜你喜欢

偈颂一百零一首·其二十六

知有底人,眼中著屑。尽底掀翻,只得一橛。

堪笑巴陵老古锥,解道银碗里盛雪。

(0)

镜庵

古镜破来庵许大,秋毫未尽眼能宽。

江湖不记三生梦,风月惟馀一钓竿。

(0)

瞎堂三句·其三

我有和烟钓月句,山摧海竭是生涯。

到头贫富知恩少,收拾归来总一家。

(0)

颂古四十八首·其四十五

他弓莫挽,他马莫骑。他非莫辨,他事莫知。

(0)

偈颂八十七首·其二十一

状元笔下鼓风雷,未放游鳞久曝腮。

激起砚池些子水,洗光幕阜翠崔嵬。

(0)

雪菊

大雪冻不死,秋风吹不开。

许大天地间,受得一气呆。

生意在根本,肯趁阳和回。

要从梅兄游,一笑霜雪堆。

六花已飞舞,槁悴如根荄。

下有返魂香,英英死不摧。

老仙造化手,妙处能夺胎。

唤醒万黄金,桃李皆奴侪。

对花酌老仙,高致谁能陪。

东篱有佳人,万些招不来。

(0)
诗词分类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诗人
邹元标 释智愚 郑珍 释心月 尹廷高 叶春及 黄仲昭 曹溶 曹伯启 宋伯仁 冯山 李处权 赵长卿 释智圆 凌义渠 丘葵 奕绘 释慧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