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游徐无,绝顶峰上头。登峰更宿峰之楼。
下视众山皆培塿,疑是银涛千里翻清秋。
今复跻天桥,危坐入东海。飘飘心迹真仙宰。
沧波万叠涌艨艟,又疑云烟出没笼崴嵬。
西送月无痕,东瞻日初浴。
除却升沈赤白丸,惟有滉瀁一色连天绿。
仰寥泬,俯幽宫。神不可召,蠡不可穷。
但学谢安石,悠然云海中。
不学郭璞狂,浪说蹄涔同。
我心先为坡仙得,走笔大书示二客。
兹游奇绝冠平生,一言能抵千行墨。
涯涘渺不见,仙药安可期?
放怀且迈洪流外,看作桑田未变时。
我曾游徐无,绝顶峰上头。登峰更宿峰之楼。
下视众山皆培塿,疑是银涛千里翻清秋。
今复跻天桥,危坐入东海。飘飘心迹真仙宰。
沧波万叠涌艨艟,又疑云烟出没笼崴嵬。
西送月无痕,东瞻日初浴。
除却升沈赤白丸,惟有滉瀁一色连天绿。
仰寥泬,俯幽宫。神不可召,蠡不可穷。
但学谢安石,悠然云海中。
不学郭璞狂,浪说蹄涔同。
我心先为坡仙得,走笔大书示二客。
兹游奇绝冠平生,一言能抵千行墨。
涯涘渺不见,仙药安可期?
放怀且迈洪流外,看作桑田未变时。
这首诗是奕譞在清朝所作的《航海放歌》,以游历徐无山的体验为背景,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胸怀和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首句“我曾游徐无,绝顶峰上头”,描绘了诗人曾经攀登高峰的壮举。接着,“登峰更宿峰之楼”进一步强调了他对山水的亲近与留连。
诗人从高处俯瞰,群山如丘陵般低矮,“下视众山皆培塿,疑是银涛千里翻清秋”,运用比喻,将山峦比作翻腾的银涛,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秋天的山水画卷。再登天桥,他感到自己仿佛融入天地之间,“飘飘心迹真仙宰”,表达了超脱尘世的逍遥心境。
航行中,诗人观察到海面波涛汹涌,“沧波万叠涌艨艟”,又联想到云烟缭绕的山峰,“又疑云烟出没笼崴嵬”,展现出大海的壮阔和山川的神秘。诗人还以日月升沉为时间线索,“西送月无痕,东瞻日初浴”,寓言人生的起落。
最后,诗人感慨人生短暂,“除却升沈赤白丸,惟有滉瀁一色连天绿”,表达对永恒宇宙的敬畏。他以谢安石的淡泊自比,拒绝像郭璞那样过度追求,而选择在云海中悠然自得。“我心先为坡仙得,走笔大书示二客”,表明他的心境已与苏轼(坡仙)相通,通过诗歌传达给友人。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有山水的壮丽景色,又有哲理的深度思考,充分体现了奕譞作为清朝皇室成员的文采和眼界。
脩篁小坞潩水湄,略有亭观体甚微。
陪京上宰乐幽趣,闲乘斋舫临荆扉。
是时仲夏之晦日,日轮停午炎炎时。
披襟岸帻意自适,林下穆若生凉飔。
子猷爱竹不问主,鲁侯在泮因成诗。
妍词丽句溢累幅,金壶酒墨何淋漓。
公适东偏访颜陋,愚当北道承萧规。
魏人思公过召伯,一言一话无所遗。
畴昔篇章仅三百,至今琬琰罗珠玑。
跨山飞阁常逃暑,白醪满泛黄金卮。
沈李浮瓜信美矣,回船弄水曾无之。
遥瞻德星方聚处,正与两两交光辉。
颍川异迹冠天下,湖上胜景邻日围。
鹿舆桂楫亟游览,即见零雨东山归。
《伏蒙仆射侍中贾寄示游噀上弊园归至湖上诗一章研味钦服不能自已辄成拙句仰答来贶》【宋·文彦博】脩篁小坞潩水湄,略有亭观体甚微。陪京上宰乐幽趣,闲乘斋舫临荆扉。是时仲夏之晦日,日轮停午炎炎时。披襟岸帻意自适,林下穆若生凉飔。子猷爱竹不问主,鲁侯在泮因成诗。妍词丽句溢累幅,金壶酒墨何淋漓。公适东偏访颜陋,愚当北道承萧规。魏人思公过召伯,一言一话无所遗。畴昔篇章仅三百,至今琬琰罗珠玑。跨山飞阁常逃暑,白醪满泛黄金卮。沈李浮瓜信美矣,回船弄水曾无之。遥瞻德星方聚处,正与两两交光辉。颍川异迹冠天下,湖上胜景邻日围。鹿舆桂楫亟游览,即见零雨东山归。
https://shici.929r.com/shici/2tW4WLEa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