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全文
唐 / 韦应物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

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

(0)
注释
独树:单独的一棵树。
沙边:沙滩边。
人迹稀:行人稀少。
欲行:想要前行。
愁远:对远方的忧虑。
暮钟:傍晚的钟声。
侵:侵扰,此处指泉水流淌。
应尽:应该已经流尽。
不遇:没有遇到。
山僧:住在山中的僧人。
知问谁:知道向谁询问。
翻译
独立在沙滩边,人迹罕至,想要前行却又担忧路途遥远,暮色中的钟声更增添了忧愁。
野外的泉水流淌过几个地方,仿佛要流尽,没有遇到山中的僧人,不知道该向谁询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孤独的旅途景象。"独树沙边人迹稀",设定了一个荒凉的场景,一个人站在沙滩边上,只有一棵树陪伴,而周围几乎见不到行人的踪迹。这不仅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环境的孤寂,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欲行愁远暮钟时",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到来的夜晚和旅途中所产生的忧虑。暮钟,即傍晚时分的钟声,是一种常用来象征时间流逝的声音。在这里,它增添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诗人面临长久的旅程而感到忧愁。

"野泉几处侵应尽",则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野泉,即野外的小溪流水,这里的“侵”字生动地形容了泉水缓缓流淌之状,似乎在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旅途中的孤独。

"不遇山僧知问谁",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次探索。在这无人的荒野中,即使想要寻求一些精神上的慰藉,也不知该询问谁。这里的“山僧”通常指的是隐居在深山中的和尚或道士,他们往往被赋予某种超脱尘世、洞悉人心的智慧。在这孤独的旅途中,诗人渴望找到这样一个可以倾诉心声的人,但却又无从寻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挖掘,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孤寂感和对远方旅途的忧虑。它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

作者介绍
韦应物

韦应物
朝代:唐   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   生辰:737~792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猜你喜欢

和静照诗韵·其二

涧边云泠裛苍苔,木杪金灯午夜开。

更问昙猷在何许,分明犹隔海门来。

(0)

颂古九首·其八

大用纵横掣电机,烁迦罗眼尚胶黐。

迷途梦里争唇吻,却忆随他去一回。

(0)

寄太白幸首座

粪火堆头潦倒身,且无花鸟闹芳春。

口边白醭心如铁,甘作丛林不义人。

(0)

偈颂四十一首·其八

没弦琴,指趣深。尖新曲调,须遇知音。

高山流水无穷意,落落断崖千万寻。

(0)

赋老将

猎猎征旗促晓鞍,几回临阵练兵官。

黄沙满塞黄云暗,白马嘶风白日寒。

汉语肯随蛮地改,战袍犹带血腥乾。

如今韬略浑无用,瘦骨萧条甲胄宽。

(0)

句·其五十七

雁行沈古戍,雕影转寒沙。

(0)
诗词分类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诗人
王徽之 蔡世远 萧瑟瑟 韩鑅 任希古 马光祖 法藏 靳学颜 沈如筠 戚夫人 鲁宗道 孔稚圭 陆景初 徐彦若 善生 韦承庆 李琮 滕白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