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西不五里,近接玉泉山。
山气翠蔚佳,已在眉宇间。
路右带野村,路左皆水田。
村房被霖颓,即此知民艰。
未可听荒落,为之葺以官。
子舆辟子产,恧之行所安。
桥西不五里,近接玉泉山。
山气翠蔚佳,已在眉宇间。
路右带野村,路左皆水田。
村房被霖颓,即此知民艰。
未可听荒落,为之葺以官。
子舆辟子产,恧之行所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六月廿九日于青龙桥西所见的自然景色与社会现象,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治理的思考。
首句“桥西不五里,近接玉泉山”,点明地点,简洁地勾勒出环境背景。接着“山气翠蔚佳,已在眉宇间”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将山色的美丽生动地描绘出来,仿佛山色已经映入诗人的眼中,令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
“路右带野村,路左皆水田”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图,右侧是村落,左侧是水田,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然而,“村房被霖颓,即此知民艰”两句笔锋一转,揭示了现实中的问题——暴雨导致房屋倒塌,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
最后,“未可听荒落,为之葺以官”表达了诗人对改善民生的关切,认为不应忽视村民的困境,而应采取行动帮助他们。“子舆辟子产,恧之行所安”则引用典故,通过对比古代贤臣的行为,强调了官员应当以百姓福祉为重,行其所安,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廿四桥边,玉钩斜畔,江梅开早。
秀结兰闺,扫眉才子,颂就椒花好。
宣文纱幔,令晖香茗,此日彩鸾名噪。
泛江湖、青帘白舫,领袖香奁人老。
中郎有女,二乔得配,仙令结缡双妙。
大茂山灵,都经游屧,十样笺频草。
嘉平设帨,清宵丝竹,春入妆楼寒峭。
问筵上、麻姑擗酺,有无鸟爪。
客去梁园,经年别、邹阳枚叔。
双鱼到、齐纨佳句,琳琅盈目。
自愧疏慵真忝窃,定交缟带多名宿。
忆蕉林、把酒对斜阳,人如菊。载新柳,三间屋。
携万卷,山林福。笑蜗争蚁斗,纷纭朝局。
遥想东原春色好,横斜梅影亭亭竹。
问蒋家、三径许谁过,羊求熟。
郊外青幡,盘中生菜,人乐时康。
惠风布满,春水泻横塘。
竞戏鱼龙角抵,朱楼上、小妇笙簧。
映钗色,剪花彩燕,香浥罗裳。莫问鬓边霜。
百年内、谁存旧日清扬。黛眉巧画,半醉倚银缸。
肯负签声竹影,酬良夜、细语平章。
喜公道,不分冷暖,惟有东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