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初识字,已诵子虚赋。
尝疑天上人,已离人间去。
蹉跎二十年,久自叹迟暮。
倦游梁宋间,却踏江湖路。
此地始逢君,秋阳破朝雾。
白首鬓毛新,青衫颜色故。
问君胡为然,竟坐文字误。
人事久难知,高才常不遇。
论人较贤智,富贵宁在数。
不见竹林诗,山王俱不与。
湖塘发高兴,山林有佳处。
迨此閒暇时,观游莫辞屡。
功名如附赘,得失何用顾。
但当勤秉烛,长愿随杖屦。
少年初识字,已诵子虚赋。
尝疑天上人,已离人间去。
蹉跎二十年,久自叹迟暮。
倦游梁宋间,却踏江湖路。
此地始逢君,秋阳破朝雾。
白首鬓毛新,青衫颜色故。
问君胡为然,竟坐文字误。
人事久难知,高才常不遇。
论人较贤智,富贵宁在数。
不见竹林诗,山王俱不与。
湖塘发高兴,山林有佳处。
迨此閒暇时,观游莫辞屡。
功名如附赘,得失何用顾。
但当勤秉烛,长愿随杖屦。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赠予友人关彦长的作品,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慨。诗中以少年时期熟读《子虚赋》起笔,回忆自己早年对仙人的向往,感叹时光荏苒,蹉跎岁月。诗人曾游历梁宋,后回归江湖,此时与关彦长相遇,秋阳穿透朝雾,象征着新的相识和希望。
诗中提到白发新生,青衫依旧,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个人境遇的变化。诗人询问友人为何遭遇不幸,认为才华出众者常遭际遇不公,暗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平。他引用“竹林诗”和“山王”的典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认为在山水之间寻得佳趣比追求功名更为重要。
最后,诗人劝告关彦长在闲暇时多游历山水,享受生活,不必过于执着于功名,只需珍惜眼前时光,勤奋生活,自在行走。整首诗情感真挚,富含哲理,体现了陈师道诗歌的质朴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