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风兮不是幡,白云依旧覆青山。
年来老大浑无力,借得忙中些子闲。
不是风兮不是幡,白云依旧覆青山。
年来老大浑无力,借得忙中些子闲。
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首句“不是风兮不是幡”,以“风”与“幡”的比喻,暗示了事物的动与静,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风动幡动,实则心动。这里的“风”和“幡”并非实体的风与幡,而是内心世界的波动与外在现象的反映。通过这一对比,诗人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内在与外在的关系。
接着,“白云依旧覆青山”一句,以白云覆盖青山的形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白云象征着变化与无常,而青山则代表永恒与稳定。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也隐喻了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
后两句“年来老大浑无力,借得忙中些子闲”,则表达了诗人对年岁增长、精力渐衰的感慨,以及在忙碌生活中寻找片刻宁静的愿望。这里的“老大”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包含了对生命流逝的深刻体悟。“浑无力”则强调了面对岁月无情时内心的无力感。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消极的情绪之中,而是寻求在忙碌中找到一丝闲暇,以此来寄托心灵的慰藉与追求精神的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思,既展现了禅宗思想中的空灵与超脱,又蕴含了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它鼓励人们在日常的忙碌中寻觅心灵的平静,体现了东方哲学中追求和谐与内在平衡的理念。
尼山论人先史鱼,有道无道直如矢。
石斋可与史鱼匹,毕生不屈得其死。
奇哉斯人乃多艺,文辞书画皆绝美。
迂僻疑当含瓦石,广平梅花定何理。
忍盦昔藏泼墨卷,莲叶戏蟹半入水。
《孝经序论》杂骈散,蔡夫人书犹可喜。
忍盦久亡不可见,今见此捲毛发起。
雨山端人能宝此,殷勤使我题纸尾。
我与石斋虽乡里,亡国则同他无似。
略谈文字尚难追,北山遗臣谁敢比?
贤者当辟世,其次乃辟地。
故山虽见招,居之殊不易。
看君展此图,中有经天泪。
终年不下榻,神往属天际。
别来值翻覆,未死幸相视。
当时谓必尔,果尔岂足异。
吾侪即山鬼,能知一岁事。
相携山之阿,风雨娱昼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