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君不识面,操笔若为情。
载诵闽贤志,还为楚些声。
挂冠终为母,辞禄岂要名。
更问生前事,知非是亦醒。
怜君不识面,操笔若为情。
载诵闽贤志,还为楚些声。
挂冠终为母,辞禄岂要名。
更问生前事,知非是亦醒。
这首挽诗《挽诗》由明代诗人林光所作,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缅怀之情。诗中通过“怜君不识面”开篇,点明了与逝者未曾谋面的事实,却因情感深厚而难以言表,引出“操笔若为情”的感慨,即在书写哀悼之词时,内心情感难以完全表达。
接着,“载诵闽贤志,还为楚些声”,诗人以“闽贤”和“楚些”为喻,既赞美了逝者如福建贤士般的高尚品德,也借用了屈原《楚辞·招魂》中的“楚些”之声,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这种巧妙的引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挂冠终为母,辞禄岂要名”,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逝者生前的高尚品质与牺牲精神。他为了母亲甘愿放弃官职,辞去俸禄,并非为了追求名声,而是出于对家庭责任的担当与对亲情的尊重。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动容。
最后,“更问生前事,知非是亦醒”,诗人通过追忆逝者生前的事迹,表达了对逝者生平的敬仰与理解。即使了解了逝者的一切,包括是非功过,心中依然保持清醒与敬畏,体现了对逝者人格的高度评价与深刻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逝者生平的回顾与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其高尚品格的深切缅怀与敬仰,同时也传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