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越归来三见春,买山学圃狎渔人。
非嫌厚禄轻捐印,所畏空餐咏伐轮。
时运可惊如过隙,人生何苦不同尘。
明年此会谁重讲,唯把书邮问鼎茵。
于越归来三见春,买山学圃狎渔人。
非嫌厚禄轻捐印,所畏空餐咏伐轮。
时运可惊如过隙,人生何苦不同尘。
明年此会谁重讲,唯把书邮问鼎茵。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洪适的《再和》,通过诗人的自我反省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视角。
首联“于越归来三见春,买山学圃狎渔人”描绘了诗人从繁忙的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状态。他三次经历春天的轮回,选择在山水之间买地种田,与渔民为伴,追求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物质财富的淡泊,也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颔联“非嫌厚禄轻捐印,所畏空餐咏伐轮”进一步阐述了诗人放弃高官厚禄的原因。他并非厌恶富贵,而是害怕在虚无的官场生活中,徒有其名而无实质意义的付出。诗人以“空餐”比喻官场的虚耗,以“咏伐轮”暗示官场的忙碌与无谓,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与批判。
颈联“时运可惊如过隙,人生何苦不同尘”是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诗人认为,世事变化之快令人震惊,如同白驹过隙,而人生的意义不应只是随波逐流,成为社会的尘埃。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思,以及对超越平凡生活的渴望。
尾联“明年此会谁重讲,唯把书邮问鼎茵”则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人询问明年的聚会是否有人能继续参与,同时通过“书邮”这一细节,展现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与牵挂。这句诗既是对未来相聚的期待,也是对友情的深深寄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归隐生活、官场批判、生命意义以及友情的思考,展现了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平日君多暇,如今我亦闲。
人归真得地,吏隐胜居山。
烟浪一千顷,茅檐三四间。
天寒倚修竹,空翠湿欹鬟。
仲冬方寒荔挺出,仲夏方炎靡草死。
若将朝菌比大椿,相去何啻千万里。
金芝仙草不可见,长生之草畧相似。
少时曾识青青色,今日得之乃真是。
天工矜悯轻丧生,故出珍苗普相示。
若言神仙可学致,自是未得养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