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松落落偃虬龙,片石谽谺耸碧峰。
石倚松根添瘦漏,松穿石罅转丰秾。
岁寒永结三生契,茅土曾加万户封。
圣代祗今须柱石,大山长谷可能容。
苍松落落偃虬龙,片石谽谺耸碧峰。
石倚松根添瘦漏,松穿石罅转丰秾。
岁寒永结三生契,茅土曾加万户封。
圣代祗今须柱石,大山长谷可能容。
这首诗描绘了松石相依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赞美。首联“苍松落落偃虬龙,片石谽谺耸碧峰”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苍松与峭壁的对比,松树如同偃卧的虬龙般坚韧挺拔,而岩石则如碧峰般峻峭,两者相互衬托,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
颔联“石倚松根添瘦漏,松穿石罅转丰秾”进一步描绘了松石之间的关系,岩石倚靠在松树的根部,为松树增添了一种瘦削之美;而松树则穿透岩石的缝隙,展现出其丰茂与生机。这一联通过松石的互动,表现了自然界中生命与岩石的共生共存,以及生命力的顽强与不屈。
颈联“岁寒永结三生契,茅土曾加万户封”表达了诗人对松石之间永恒友谊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崇敬之情。岁寒三友的传统象征着友谊的长久与坚贞,而“茅土曾加万户封”则可能暗指对自然之美的赞颂与对自然界的尊重。
尾联“圣代祗今须柱石,大山长谷可能容”则将自然景观上升到社会与历史的高度,表达了对当世需要稳固根基(柱石)的期待,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广阔与包容性,能够容纳各种生命与文明的发展。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松石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蕴含了对友谊、尊重自然、社会秩序与个人品格的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独特见解。
三四株松匝草亭,便成彭泽柳为名。
莲峰隐去难辞阙,浐水朝回与出城。
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
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乾名已灭。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
愿为颜氏段氏碑,雕镂太尉与太师。
刻此两片坚贞质,状彼二人忠烈姿。
义心如石屹不转,死节如石确不移。
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诃希烈时。
各于其上题名谥,一置高山一沈水。
陵谷虽迁碑独存,骨化为尘名不死。
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
慕为人,劝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