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
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乾名已灭。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
愿为颜氏段氏碑,雕镂太尉与太师。
刻此两片坚贞质,状彼二人忠烈姿。
义心如石屹不转,死节如石确不移。
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诃希烈时。
各于其上题名谥,一置高山一沈水。
陵谷虽迁碑独存,骨化为尘名不死。
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
慕为人,劝事君。
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
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乾名已灭。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
愿为颜氏段氏碑,雕镂太尉与太师。
刻此两片坚贞质,状彼二人忠烈姿。
义心如石屹不转,死节如石确不移。
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诃希烈时。
各于其上题名谥,一置高山一沈水。
陵谷虽迁碑独存,骨化为尘名不死。
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
慕为人,劝事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新乐府·青石》。从艺术表现上看,这是一首充满深刻思想和强烈情感的作品,通过对青石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于忠诚节义之士的赞美与怀念。
诗中开篇即以“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展现了这块坚硬不屈的青石被从远方运送至都城长安的情景。紧接着,“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则透露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对话语的巧妙运用,通过“代言”表达了诗人对青石所蕴含深意的理解。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乾名已灭。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诗人表达了对青石可能被用于刻立虚假或无实际意义的碑文的不满,强调了对真实与忠诚的追求。
随后,“愿为颜氏段氏碑,雕镂太尉与太师。刻此两片坚贞质,状彼二人忠烈姿。”诗人明确了自己的愿望,即希望青石被用来纪念那些忠诚有节的人物,如颜、段二位名臣。通过“雕镂”一词,更强调了对这些人物品德的尊崇。
在后半部分,诗人借助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义心如石屹不转,死节如石确不移。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诃希烈时。”来形象地表达了忠诚与坚定如同青石一般,不会随时间而改变。
结尾部分,“各于其上题名谥,一置高山一沈水。陵谷虽迁碑独存,骨化为尘名不死。”诗人通过对碑文的命名和地点的选择(高山与深水),强调了这两位忠烈之士即使身亡,但其名声将永存,与青石一样坚固不朽。
最后,“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慕为人,劝事君。”诗人借此提醒那些不忠诚的臣子们,通过观赏这样的碑文,可以改变自己的品行,变得像被铭记的人物一样忠诚和有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青石及其可能用途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忠诚、节义之士的崇敬,以及对真实历史记录与个人品德的重视。同时,白居易的语言运用也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