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久将成河,实以人行多。
改辙就高阜,目前计无过。
户枢称不朽,此理又如何。
井甃馀汲溜,石磨绳弗磨。
人墨有良喻,吾闻诸东坡。
途久将成河,实以人行多。
改辙就高阜,目前计无过。
户枢称不朽,此理又如何。
井甃馀汲溜,石磨绳弗磨。
人墨有良喻,吾闻诸东坡。
这首诗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名为《杂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首句“途久将成河,实以人行多”形象地描绘了道路因行人踏出而逐渐形成河流的过程,隐喻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接着,“改辙就高阜,目前计无过”表达了在面对困难或选择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更为便捷或安全的道路,即“改辙就高阜”,但这种做法是否真正合理,还需进一步考量。
“户枢称不朽,此理又如何”通过“户枢”的例子,引出了一个关于持续运动与永恒不变的哲学思考。户枢因为不断转动而不朽,那么在人类社会中,是否也有某种形式的“不朽”存在?这引发了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深思。
“井甃馀汲溜,石磨绳弗磨”则通过井壁(甃)与汲水过程的关系,以及石磨与磨绳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影响。井壁因汲水而磨损,石磨因绳子的摩擦而保持锋利,这些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道理。
最后,“人墨有良喻,吾闻诸东坡”总结了前文的思考,指出人与墨(书写工具)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智慧的象征,正如苏轼(东坡)所言,强调了知识传承与个人修为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哲理性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偶然慕丘壑,出郭遵溪澳。
行行不知远,遂以穷山谷。
山色荒逾秀,水容寒更渌。
高松坠残雪,冻雨洒幽竹。
古殿闭苔深,孤塔留云宿。
日暮红霞起,晴光泛波縠。
渔舟天末归,凫鸥相与逐。
怅怅羁旅人,怀古伤幽独。
北方塑设技最工,阿泥哥与刘元同。
惟銮成佛亦妙手,遗像尚留天庆宫。
入门肃客两道士,启钥导我廊之东。
三间配殿制轮奂,灵衣羽扇瞻仙容。
有元及今五百载,黍离板荡一再逢。
土偶岂有金石固,历劫不受兵燹攻。
依然髹质独完好,岂非呵护邀神功。
当年绝艺称秘监,岁月虽远精神通。
道园别有《正奉记》,是銮非元宁相蒙。
君不见《陵川集》语可证误,四贤祠内先有刘銮塑。
人情苦贪不知止,五夜踏镫兴未已。
贫家一盏几踌躇,太仓粒粟漫相拟。
宋朝业请增上元,钱氏买添见野史。
笙歌合沓既尽欢,星月辉光尽堪喜。
好乐无荒忆古风,极盛难继鉴物理。
长官方且训勤俭,下里胡为竞奢侈。
欲作长镫录鄙词,敬告高人定弗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