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戈二十载,枯骨尚如麻。
中岂无才智,生原有室家。
啼魂昏白昼,掩胔仗黄沙。
何处烦冤尽,观空仰《法华》。
兵戈二十载,枯骨尚如麻。
中岂无才智,生原有室家。
啼魂昏白昼,掩胔仗黄沙。
何处烦冤尽,观空仰《法华》。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深重苦难,以悲悯之情,揭示了战争对生命与家庭的摧残。首句“兵戈二十载,枯骨尚如麻”开篇即点明了战争持续之久,以及其导致的惨烈后果——遍地都是如同麻绳般数不胜数的枯骨,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接着,“中岂无才智,生原有室家”两句,诗人似乎在反思战争为何会如此残酷,是否是因为人性中的某些缺失,或是社会制度的失衡。这里蕴含着对战争根源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中无辜生命的同情。
“啼魂昏白昼,掩胔仗黄沙”进一步描绘了战争后遗症的凄凉景象。白日里,战死者的灵魂仍在哭泣,夜晚则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战场上,尸体被掩埋在黄沙之下,无人问津。这两句通过对比白昼与黑夜,以及尸体与黄沙,强化了战争带来的持久阴影和对生命的漠视。
最后,“何处烦冤尽,观空仰《法华》”表达了诗人对于解决战争纷争、寻求心灵慰藉的渴望。这里的“观空”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空性观念,即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空无自性的,以此来超脱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怨恨,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通过引用《法华经》,诗人寄托了对和平、理解和宽容的追求,希望人们能够超越眼前的苦难,看到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强烈的现实感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切关怀与对和平的热切期盼,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吾祖有方平,曾与麻姑会。
沧溟化为田,弹指五百岁。
又有仙人乔,神游八极外。
朝舄作凫飞,世缘比蝉蜕。
寥寥千载后,之子得正派。
风度亦可人,春秋况未艾。
朝搬紫河车,暮结飞霞佩。
严事钟与吕,信心终不退。
经营白玉坛,肖象俨相对。
四面来青山,献奇飞羽盖。
炉熏彻玉虚,剑水清尘界。
琼笈阅千函,丹方探三昧。
谁谓三凫遥,近在吾境内。
蓬莱若云小,孰能为之大。
久雨妨好春,朝暮无休息。
出门欲有行,苔滑泥馀尺。
四望人烟稀,千山鸟声寂。
饕寒不肯归,青帝觉无力。
况有黄巾徒,邻郊渐相迫。
虐焰挺戈予,连车掠金帛。
王旅犹稽留,民兵半覆没。
羊狠来莫当,鼠窜去无迹。
践蹂清野尘,原草不能碧。
世运何乖张,生灵罹此厄。
丁壮抱枵肠,骈头受科率。
氛妖谁扫清,气象太窘窄。
书生忧国怀,半夜转加剧。
相倚如辅车,忍视为胡越。
富家太不仁,增价粜斗石。
但爱囊橐丰,不忧狗鼠黠。
甘为盗贮储,遑恤人饥渴。
凶渠曷日歼,苦潦何时歇。
作诗愧北征,聊以志岁月。
士为欲心缚,蜗牛粘壁枯。
荣华不盈睫,咎责弥八区。
不有君子人,中流谁一壶。
公怀天台秋,夙昔廊庙须。
南宫接东观,并辔骖天衢。
幽忧肠内热,慷慨涕濡缕。
拜疏上虚皇,诵言折奸愚。
肝脑非己物,宇宙须人扶。
恭惟天王圣,肯使善类孤。
一朝拥麾盖,自诡歌裤襦。
黟歙股肱郡,新安文物都。
斯文紫阳翁,千载长昭苏。
稻苗新进士,倚公为播敷。
茧丝困穷民,愿公荐蔿于。
勉哉崇明德,归来诵唐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