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州三月一尺雪,山城十日一日情。
蜀人忍耐越人冷,北山惨淡南山明。
边兵每苦春衣薄,土俗先占秋麦成。
此事可愁亦可喜,呼儿酌酒聊为情。
松州三月一尺雪,山城十日一日情。
蜀人忍耐越人冷,北山惨淡南山明。
边兵每苦春衣薄,土俗先占秋麦成。
此事可愁亦可喜,呼儿酌酒聊为情。
这首诗描绘了松州三月罕见的大雪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山城情感波动。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不同地域人们对寒冷的不同适应与感受:“蜀人忍耐越人冷”,生动地刻画了蜀地居民对寒冷的坚韧与适应,而“北山惨淡南山明”则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大雪覆盖下的山色,既有凄凉之感,也有明亮之处,展现了自然界的多面性。
接着,诗人转向对边防士兵的关怀,指出他们因春衣单薄而面临的困境:“边兵每苦春衣薄”,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同时,也提到了当地风俗,即人们在春天就开始为秋季的麦收做准备:“土俗先占秋麦成”。这种对时间的敏感和对未来的规划,体现了农耕社会的特点。
最后,诗人以“此事可愁亦可喜”总结,表达了对当前情境的复杂心情,既感伤于边防战士的艰苦,又对自然界的壮丽景色感到欣喜。通过“呼儿酌酒聊为情”的举动,诗人试图以饮酒来化解心中的愁绪,寻求片刻的慰藉,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一种乐观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细节,还蕴含了对人性、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悲歌当泣,向酒徒市上,共君击筑。
酒碗淋漓成墨沈,幻出龙蛇千幅。
如此才峰,逼人亹亹,未是淮南独。
嗟余老矣,藉君同逐秦鹿。
正此酒境词情,好望衡对宇,啜僧寮粥。
无那布帆风又饱,晓向寒霜仆仆。
勾当来时,锦囊应满,先索新词读。
伤心最是,唱阳关不成曲。
萧寥僧舍,算两人佳趣,穷愁千斛。
立踬行僵无是处,鬼曰其穷未足。
二竖揶揄,膏肓可据,共煽穷愁独。
看教尪瘠,欹床而扪枯腹。
也只几首新词,描愁写怨,便折平生福。
谁者中黄真起痼,一匕不劳参茯。
鸡距能花,鱼肠自吼,起舞何须蹴。
咄来而鬼,乃以余为形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