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能下士,海内景英声。
录录十九人,不识一毛生。
历阶折楚王,雄辩激长缨。
乃知曳裾客,唯诺徒虚名。
卖浆与博徒,耻见赵公卿。
不遇魏公子,邯郸功孰成。
平原能下士,海内景英声。
录录十九人,不识一毛生。
历阶折楚王,雄辩激长缨。
乃知曳裾客,唯诺徒虚名。
卖浆与博徒,耻见赵公卿。
不遇魏公子,邯郸功孰成。
这首诗《四君诗(其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通过对四位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对古代贤士风范的赞美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首句“平原能下士”,赞扬了平原君广纳贤才的胸襟。接着“海内景英声”则进一步强调了平原君在当时的声誉和影响力。接下来,“录录十九人,不识一毛生”通过对比,突出了平原君对于人才的重视,哪怕是一无所有的士人,也愿意接纳。
“历阶折楚王,雄辩激长缨”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平原君凭借雄辩之才,折服强敌楚王的情景,展现了他卓越的外交能力。而“乃知曳裾客,唯诺徒虚名”则批评了那些只会点头哈腰、没有实际能力的所谓“名士”。
最后,“卖浆与博徒,耻见赵公卿”通过对比卖酒者和赌徒与高官的交往态度,讽刺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为了地位和利益,不惜丧失尊严的现象。而“不遇魏公子,邯郸功孰成”则表达了如果没有遇到像魏公子那样慷慨解囊的贵人,赵国在邯郸之战中的胜利可能难以实现,暗含了对当时社会缺乏真正贤能者的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既赞美了古代贤士的风范,也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