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行松绕垣,数个竹当轩。
山主出何处,道人知不言。
只携诗草至,尚觉磬声烦。
俗奉医仙谨,儒家亦舍幡。
两行松绕垣,数个竹当轩。
山主出何处,道人知不言。
只携诗草至,尚觉磬声烦。
俗奉医仙谨,儒家亦舍幡。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清幽的道观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生活情趣的点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中的意境淡远,语言朴素,却透露出一股超凡脱俗的气息。
首两句“两行松绕垣,数个竹当轩”构建了一种隐逸的生活场景,松树和竹子在这里成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象征。松树常象征着坚韧不拔,竹子则是品格高洁的象征,它们围绕在道院之中,为内心的宁静提供了物质基础。
“山主出何处,道人知不言”两句,则引出了诗中的关键人物——山主和道人。山主可能指的是道观的住持,而“道人”则是修道者。这两句通过设问的方式,营造了一种神秘感,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些隐居之人的敬仰和不敢窥探其深意。
“只携诗草至,尚觉磬声烦”一句,透露了诗人自己是带着简单的诗稿来到这里的。诗中多次出现的“尚觉”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态度,即使是美妙如磬石之音,也觉得有些烦扰,这反映出诗人的心境已经非常淡泊名利。
最后两句“俗奉医仙谨,儒家亦舍幡”则描写了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们对道观的尊重和供养。这里的“医仙”可能指的是道教中追求长生不老的修炼者,而“儒家”则代表着儒学文化。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这处道院的敬意。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人文生活,展现了一个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寄托的地方,也反映出诗人本人的心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