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曾此怜幽壁,醇墨今留隐约间。
犹带惊波下沧海,常迎爽气入朝山。
苔文半染风霜古,鸟影时过岁月閒。
谁更潇湘移雨竹,满轩疏洒翠成斑。
昔人曾此怜幽壁,醇墨今留隐约间。
犹带惊波下沧海,常迎爽气入朝山。
苔文半染风霜古,鸟影时过岁月閒。
谁更潇湘移雨竹,满轩疏洒翠成斑。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圭的作品,名为《依韵和景彝观刑部厅燕侍郎画山水二首(其一)》。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情感以及他那细腻入微的艺术造诣。
"昔人曾此怜幽壁,醇墨今留隐约间。"
这里,诗人提到前人在这堵幽静的墙壁上留下了对美景的深情,而这些笔触如今依旧存在于画中的每一个角落。"昔人"指代古人,"怜"字表达出一种怀念和赞美的情感,显示诗人对前辈艺术家的尊敬与欣赏。
"犹带惊波下沧海,常迎爽气入朝山。"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其中"犹带惊波"表达了画中波涛汹涌的情景,似乎可以听到波浪冲击岸边的声音;而"常迎爽气入朝山"则传递出一种清新自然之气息,如同每天早晨从山间吹来的清风。
"苔文半染风霜古,鸟影时过岁月閒。"
这两句诗描写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景物的变迁。"苔文"指的是苔藓,这里形容岩石表面的苔藓因年华的积累而变得古老;"鸟影时过岁月閒"则是说鸟儿在岁月的长廊中穿梭,留下了时间流逝的痕迹。
"谁更潇湘移雨竹,满轩疏洒翠成斑。"
最后两句诗写的是画中的细节描绘,其中"谁更潇湘移雨竹"中"潇湘"指的是长江流域一带的水乡,这里的意思是有人将这片美丽的风光搬运到画纸上;"满轩疏洒翠成斑"则形容画中的树木被细腻地描绘,每一个枝叶都显得生动自然,如同现实中一般。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颂扬了燕侍郎的画艺,更通过对山水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作者本人对于大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和审美情趣。
何郎冰雪照青春,应敌皆言笔有神。
鲁国儒人何独少,元君画史故应真。
百年冠盖风云会,万里山川日月新。
可但诸公能品藻,会须天子擢平津。
华阳仙伯有茆卿,官府今传在赤城。
三鹤不归犹地胜,二君能到亦心清。
诗中慷慨悲陈迹,篇末慇勤奖后生。
遥想青云知可附,坐看闾巷得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