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章明寂灭无心常行精进·其十》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章明寂灭无心常行精进·其十》全文
唐 / 傅翕   形式: 古风

君不见寂灭性中无寂灭,真实觉中无觉和。

亦复无有无知觉,清虚寂寞离方规。

法性自尔无因致,忆想颠倒性无为。

正使飘流遍三界,于其心中实不移。

无去无来亦无住,善达无住亦无亏。

诸佛世雄非尊大,三毒四倒亦非卑。

却寻缘心无所得,无缘心中缘复弥。

若欲速去无上道,无知三毒性能资。

三毒生于三解脱,七识还生七觉支。

倒心去来无有实,去来无急亦无迟。

觉诸烦恼观前境,但自惩心而却推。

心本无根何有本,六尘五欲不能拘。

行路难,路难微妙甚希奇。

昔日殷勤勇精进,不知精进背无为。

(0)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傅翕所作的《行路难二十篇并序》中的第十章《明寂灭无心常行精进(其十)》,它以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探讨了佛教中关于寂灭、觉知、解脱与精进的主题。

诗中首先提出“君不见寂灭性中无寂灭”,强调在佛教的最高境界——寂灭中,真正的寂灭并非外在的静止,而是内在的觉悟与自由。接着,“真实觉中无觉和”、“亦复无有无知觉”等句,进一步阐述了觉知的本质,并指出在真实的觉知中,既没有觉也没有不觉,更没有无知,一切皆是自然流动的状态。

“清虚寂寞离方规”描绘了一种超越常规、超脱世俗的清静状态,强调心灵的纯净与自由。接下来,“法性自尔无因致,忆想颠倒性无为”则揭示了法性的自然属性,指出记忆与想象的颠倒是无为的,即它们不是由外在因素导致的,而是内心的自然流露。

“正使飘流遍三界,于其心中实不移”表达了即使在轮回的三界中漂泊,内心的真我也不改变。接下来的几句“无去无来亦无住,善达无住亦无亏”强调了内心的稳定与不变,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都应保持平静与完整。

“诸佛世雄非尊大,三毒四倒亦非卑”通过对比诸佛与三毒(贪、嗔、痴),指出真正的伟大并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内心的纯净与智慧。接下来的“却寻缘心无所得,无缘心中缘复弥”则探讨了缘起与无我的概念,指出在有缘的心中寻找答案是徒劳的,而在无缘的心中,一切又自然地生起。

最后,“若欲速去无上道,无知三毒性能资”提醒人们,追求快速达到最高境界的道路是错误的,无知反而能成为三毒的助力。这一段通过对比无知与智慧,强调了正确的修行方法与心态的重要性。

整首诗以深奥的佛教哲学为基础,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读者思考内心的真我、觉知的本质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精进与解脱。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表达能力。

作者介绍

傅翕
朝代:唐

猜你喜欢

雪后观梅·其一

雨声才歇雪漫漫,深恐梅花不耐寒。

破晓踏泥来问讯,细看枝上喜平安。

(0)

寄龚帅·其三

行李看看近故庐,梦魂犹自绕洪都。

帅垣暇日登临处,把酒还能话我无。

(0)

读刘与权壮士歌

满眼烟尘未息戈,禦戎无策奈愁何。

一尊浊酒空庭晚,独自歌君壮士歌。

(0)

再和绝句寄韩子云

开尽千花到藕花,相将又听采莲歌。

无人共酌樽中醁,奈此花前风月何。

(0)

秦楼月/忆秦娥.送别

怅离阕。淮南三度梅花发。梅花发。

片帆西去,落英如雪。新秦古塞人华发。

一樽别酒君听说。君听说。胡笳征雁,陇云沙月。

(0)

简友人·其一

江头洲渚晚阳斜,宿雁已复取圆沙。

老子尚堪巾屦在,凭君著意问梅花。

(0)
诗词分类
幼儿必背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诗人
晁端礼 徐俯 郎士元 袁去华 葛天民 王融 黄公望 安希范 杜安世 陆九渊 庾肩吾 元结 陈叔宝 谢铎 刘琏 俞桂 吕温 黄干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