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宇侧畔,跨池有亭子。
池水近泉源,苓香浸石髓。
四季花尚开,千竿竹犹美。
倒影净接空,含虚澄到底。
谁云此洗心,见此心先洗。
青莲宇侧畔,跨池有亭子。
池水近泉源,苓香浸石髓。
四季花尚开,千竿竹犹美。
倒影净接空,含虚澄到底。
谁云此洗心,见此心先洗。
这首诗描绘了洗心亭周边环境的清幽与静谧,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心灵之静。首先,诗人以“青莲宇侧畔,跨池有亭子”开篇,将读者引入一个远离尘嚣的宁静空间,青莲宇与亭子相映成趣,为整幅画面增添了禅意与雅致。
接着,“池水近泉源,苓香浸石髓”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池水源头活水涌动,苓草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仿佛连石头都浸透了这份清新与生机,营造出一种自然与生命和谐共存的意境。
“四季花尚开,千竿竹犹美”则进一步展现了四季更迭中,花开花落,竹林依旧翠绿的景象,强调了自然界的永恒与生命的不息。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暗喻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倒影净接空,含虚澄到底”描绘了池水中的倒影清澈透明,仿佛与天空相连,展现出一种纯净无瑕的境界。这里的“虚”与“澄”不仅指水的清澈,更象征着心灵的纯净与清明。
最后,“谁云此洗心,见此心先洗”表达了诗人对于此处环境能洗涤人心灵的感慨。这里的“洗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清洗,更是心灵上的净化与升华,暗示了人在自然美景面前,心灵得到的深刻触动与自我反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洗心亭及其周围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对人心灵的滋养与启迪,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