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松写自元祐载,春秋八百沧桑改。
模松意乃思其人,松则传焉人亦在。
似乎否乎我不知,兴来还叠瀛仙诗。
底须娄举黄与倪,试听古籁千年吹。
偃松写自元祐载,春秋八百沧桑改。
模松意乃思其人,松则传焉人亦在。
似乎否乎我不知,兴来还叠瀛仙诗。
底须娄举黄与倪,试听古籁千年吹。
此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拟苏轼偃松法并志以诗即用题苏画韵》。诗中以偃松为载体,描绘了时间的流转与历史的变迁。诗人通过“偃松”这一形象,寄托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诗中“春秋八百沧桑改”一句,既展现了时间的漫长与变化之大,也暗示了历史的更迭与文化的传承。
“模松意乃思其人,松则传焉人亦在”,这两句诗将“偃松”与“其人”紧密相连,寓意着通过艺术作品(此处指“偃松”)可以传达和纪念人物的精神与事迹,即使物是人非,但艺术作品却能长久地承载和传递这些记忆。
“似乎否乎我不知,兴来还叠瀛仙诗”,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既有对艺术创作本身的思考,也有对灵感突发时的喜悦与追求。诗人似乎在说,对于艺术创作的真谛,他或许并不完全明了,但在创作的热情激发下,他能够创造出如同仙人般美妙的诗句。
最后,“底须娄举黄与倪,试听古籁千年吹”,这两句诗则进一步强调了艺术作品超越时空的力量,它能够跨越千年的历史,触动人心,让后世之人也能感受到前人的思想与情感。这里提到的“娄举黄与倪”可能是指古代的画家或艺术家,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艺术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能力,能够跨越时代的界限,影响和启迪后来的人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偃松”的描绘和联想,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艺术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