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已无知,生者暂为客。
三年归故庐,松竹元自碧。
屡惊山中人,永卧泉下夕。
一二老朋友,何处卜兆宅。
独君有寿相,气貌不异昔。
冷官故稍卑,良畴焉从辟。
幽抱能自宽,胜味各有适。
中守神既全,外物至莫役。
未悟如梦寐,忽觉无痕迹。
眼明远堪眺,脚健险可历。
万重烟霞间,不乏仙与释。
吾侪数老翁,撰日散游策。
当有佳诗篇,付与来者觌。
死者已无知,生者暂为客。
三年归故庐,松竹元自碧。
屡惊山中人,永卧泉下夕。
一二老朋友,何处卜兆宅。
独君有寿相,气貌不异昔。
冷官故稍卑,良畴焉从辟。
幽抱能自宽,胜味各有适。
中守神既全,外物至莫役。
未悟如梦寐,忽觉无痕迹。
眼明远堪眺,脚健险可历。
万重烟霞间,不乏仙与释。
吾侪数老翁,撰日散游策。
当有佳诗篇,付与来者觌。
这是一首表达归隐田园生活情怀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自己超脱尘世、享受简朴生活的喜悦之情。
"死者已无知,生者暂为客"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于生命短暂和人生如客的深刻认识,这种哲学思考是古代文人常有的主题。
接下来的"三年归故庐,松竹元自碧"则描绘了诗人返回家乡后的生活状态。"三年"可能指的是诗人在外奔波后终于能够回到久违的家园,而"故庐"则是温馨而熟悉的地方。"松竹元自碧"则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好。
"屡惊山中人,永卧泉下夕"一句,通过山中人的惊讶和永久安息于泉水之下的意象,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喧嚣、归隐自然的愿望。
紧接着的"一二老朋友,何处卜兆宅"则是在询问那些年长的朋友们现在居住何处。这里的"卜兆"是指占卜住宅的吉凶,是一种寻找安身立命之所的行为。
以下几句"独君有寿相,气貌不异昔。冷官故稍卑,良畴焉从辟"则是在表达对某位长者仍保持着昔日风采的赞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
"幽抱能自宽,胜味各有适。中守神既全,外物至莫役"几句,则是表达了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满足,以及对外界诱惑的超然态度。这部分内容体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在平衡的心境。
"未悟如梦寐,忽觉无痕迹。眼明远堪眺,脚健险可历"这几句,是诗人对过去经历的一种回顾和反思,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旅途的乐观与期待。
最后的"万重烟霞间,不乏仙与释。吾侪数老翁,撰日散游策。当有佳诗篇,付与来者觌"则是在描述山中自然景象的美好,以及诗人与同辈老友之间的情谊。"万重烟霞间,不乏仙与释"是对自然之美和宗教修养者的赞美,而最后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创作佳作、传承文化的愿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家园归隐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红尘、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满足。